原创琼剧《黄道婆》由海南省琼剧院精心创排,以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的传奇人生为蓝本,艺术再现了她“衣被天下”的奉献精神。
剧中讲述了松江少女黄四娘(即后来的黄道婆)落难漂泊至海南崖州,被黎族峒主收为义女。她在此潜心学习黎族纺织技艺,并与木匠宋五哥携手革新织具。宋五哥不幸遇难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经数十年钻研,最终制成高效的三锭纺车。此后,她不忘故土,携棉种与技艺重返松江,以一生践行“衣被天下”的诺言。
![]()
2024年9月9日,琼剧《黄道婆》从椰风海韵中“破土而出”,在海南省歌舞剧院隆重首演,完成了其艺术生命的初次华彩绽放。经过近一年的精心锤炼与反复打磨, 2025年8月10日,其艺术上更为精纯的提升版于三亚再度登场,这不仅标志着作品自身的日臻成熟,也为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25年9月11日晚。古老琼韵首次登上中国戏剧的主流艺术殿堂——琼剧《黄道婆》亮相上海临港演艺中心,参评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是琼剧历史上首次叩响这一权威奖项的艺术之门,其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参评,更是一个鲜明的宣言:承载着深厚海岛文化的琼剧,正式进入了全国主流戏剧的视野,获得了关键性的艺术认可。借此沪上之行,剧组同步开展了“黄道婆文化回家”沪浙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围绕黄道婆纪念园瞻仰、高校学术交流、中国戏剧节展演、非遗文化市集、社区科普互动等七大主题,展开了一场历时11天、内容丰富多彩的琼剧文化传播盛宴,成功实现了琼剧的“破圈”效应。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巡礼,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对话,让这个源自海南的女性传奇,在其技艺传播的关键区域——江南,激荡起深远的文化回响。
![]()
携“白玉兰”的余芳,承载四百年历史的琼剧非遗步入了国际视野。2025年10月28日晚,琼剧《黄道婆》将登上了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舞台。此次亮相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琼剧首次受邀参与这一国际性戏剧盛事,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跨文化对话。一位从海南历史深处走来的女性先驱,以其传奇人生所织就的文化纽带,正通过琼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东盟的舞台上,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明互鉴。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戏剧文化交流平台。它每年汇聚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传统戏剧、现代剧场作品及艺术研讨会,通过“演出展播”、“文化论坛”、“艺术工作坊”三大支柱,构建起坚实的跨文化对话桥梁。这里输出的不是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流动的、可共生的艺术基因。琼剧《黄道婆》此番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破圈”,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活态传承”迈向“跨文化创造”的关键一步。
![]()
![]()
琼剧《黄道婆》之所以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选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剧作题材的独特性
实现了历史人物与地方剧种的高度共鸣
黄道婆作为宋元之际的科技先驱,其“衣被天下”的传奇生涯与海南崖州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渊源。她的事迹天然承载着“技艺传授”与“文化交流”的基因,其故事内核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共享精神一脉相承,是海南文化与中国乃至世界进行交流的鲜明符号。琼剧《黄道婆》成功地将这位长期存在于史书典籍中的文化符号,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戏曲舞台上,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完美融合。
这一历史人物身上的“海南印记”尤为鲜明——她最重要的技艺成长与革新时期正是在海南崖州(今三亚)度过。在此,她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融会贯通,并最终将革新后的技艺带回松江府(今上海),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革命性发展。这段“从海南学习,到江南传播”的独特经历,使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连接海南与江南、黎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传奇纽带。另一方面,地方剧种的“本土担当”在此刻不容小觑。琼剧作为海南唯一的地方大戏,其核心使命就是讲述海南故事,传播海南声音。黄道婆这样一位与海南历史深度绑定,且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无疑是海南自身历史文化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琼剧《黄道婆》的上演,将海南人民崇敬先贤、勇于创新、拥抱世界的文化品格具象化。当剧中唱响她“授艺琼州,衣被天下”的传奇时,传递的正是海南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胸襟与奉献精神。一个亟需被本土艺术传颂的英雄,与一个需要英雄故事来彰显本土价值与力量的剧种,在此刻完美相遇,迸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艺术形式的创新性
达成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在艺术表现上,该剧始终坚守琼剧艺术本体,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琼剧唱腔和传统表演程式,同时又不墨守成规,大胆引入了现代戏剧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手法。导演以写意的艺术笔法,勾勒出宏大的史诗格局,并创造性地将“椰林海岛”与“江南水乡”这两个核心地理与文化意象并置于同一舞台时空。这既是中国戏曲“景随人走”美学精神在现代舞台上的巧妙复苏,也精准地隐喻了黄道婆生命中那种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特质,成功构建起一个流动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感场域”。
![]()
在表演层面,戏曲演员们实现了从“表演程式”到“化身人物”的深刻飞跃。琼剧的一切唱、念、做、打等程式技巧,都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全部服务于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物。主演林川媚珠玉在前,林艳怀璧其后,她们以精湛的演技分别塑造了黄道婆这一角色的艺术深度。在唱腔处理上,既恪守琼剧传统声腔的韵味精髓,又赋予其鲜明的角色个性与情感张力——悲戚时声线如丝如缕,泣诉般低回婉转;坚毅时则高亢入云,激越处撼人心魄。其身形步态更是将纺织劳作的传统程式升华为诗意的舞台语言,每一个捻纱引线的动作都化作充满韵律的肢体吟诵,使千年技艺的传承过程成为一场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的视觉诗篇。
音乐设计别具匠心,在传统琼剧乐队基础上,巧妙融入黎族民歌的原始音律与现代交响乐的丰富织体,营造出跨越古今的听觉景观。服装造型则在考据元代服饰形制的基础上,对黎锦图腾进行提炼再造,既保持了历史真实感,又凸显了民族美学的当代价值。这一切艺术手段的融合,最终让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而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有血有肉的黄道婆——那个在苦难中绽放智慧,在创造中实现永恒的传奇女性。
琼剧《黄道婆》的成功展演向世界有力地证明:地方戏并非局限于一方水土,它足以凭借其深厚的文化根脉与精湛的艺术表达,讲述能够引发全人类共鸣的宏大主题。这台戏,既是黄道婆的个人史诗,也是琼剧活态传承的一次精彩自述。
文化的传承性
奏响了海上丝路与民族交融的当代回响
剧目以黄道婆在黎族聚居区深入学习纺织技艺并大胆加以革新的经历为主线,生动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知识传播与技术交流的壮阔图景。剧中细腻刻画了黄道婆与黎族同胞之间超越族群的深厚情谊,通过“黎锦技艺传承”、“棉纺工具革新”等关键情节,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这一叙事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一段跨越族群的文明佳话,更通过“技术共享、文明互鉴”的故事内核,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深刻而温暖的历史镜鉴。
![]()
与此同时,该剧也体现了非遗文化展示的双重性,成为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典范之作。作为“非遗中的非遗”,《黄道婆》剧实现了双重的文化使命:一方面,它通过琼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全面展示了海南本土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使传统的唱腔、做功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剧目内容本身就是对黎族棉纺织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动演绎、传播与致敬。舞台上精心复原的纺车、织机以及细致的纺织过程呈现,仿佛一个流动的黎族传统技艺展馆。这种“以非遗演绎非遗”的创新实践,打破了博物馆式静态保护的局限,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标杆。
原创琼剧《黄道婆》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成一场从南海之滨扬帆启程,稳健走向全国舞台,最终绽放在国际聚光灯下的华丽旅程。从海南的首演破土,到上海的首次竞评,再到南宁的首次国际邀约,琼剧《黄道婆》的演进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深耕地方到瞩目全国、从立足国内到走向国际的上升弧线。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剧种的新编剧目,更已然成为了海南文化的一张金色名片,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这场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差异的对话之旅,生动地诠释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永恒命题。琼剧《黄道婆》以其对历史人物的当代演绎,对地域文化的艺术升华,成功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让古老的琼剧艺术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焕发出崭新的、夺目的时代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