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新城系再度陷入舆论漩涡。旗下上市平台新城悦服务的一则人事调整公告:创始人王振华之子王晓松,连同追随王振华多年的吕小平、陆忠明同步辞任董事职务,引发市场对新城系治理结构与未来走向的广泛热议。
人事变动背后
治理重构与经营压力的双重信号
10月27日,新城悦服务公告显示,王晓松辞任非执行董事,吕小平、陆忠明分别辞去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审核委员会相关职务。公告将此次人事调整归因于“提升董事会独立性及更有效处理利益冲突”,三人与董事会无意见分歧,均为公司整体利益辞任。
![]()
从企业经营逻辑来看,此次人事变动绝非偶然。
王晓松作为新城控股的核心掌舵者,同时卸任新城悦服务董事职务,本质是关联平台治理边界的厘清。而吕小平、陆忠明作为追随创始人多年的“老臣”,其退出则意味着新城系正在加速告别旧有管理体系,试图通过治理结构优化应对当前困局。
分析人士指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房企关联平台的治理独立性直接影响市场信任度,此次调整是新城系试图修复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
70亿违规拆借
王晓松接棒后的经营震荡缩影
人事调整的背后,是新城系近年频发的经营波动,而69.7亿违规资金拆借丑闻则成为最刺眼的注脚。
今年9月底,新城悦服务披露调查结果,2023年至2024年期间,其通过定制纸质审批单规避内部系统审批,向关联方新城控股违规拆借资金共计69.7亿元,其中2023年18亿元、2024年51.7亿元,相关资金均未入账新城悦服务,且转账记录被人为删除。这笔违规资金最终被新城控股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及支付建筑合约款项,以保障物业交付。
回溯王晓松2019年接棒以来的历程,新城控股始终在行业下行与自身风险中挣扎。创始人王振华入狱引发的管理真空刚逐步填补,行业融资环境收紧又带来现金流压力,此次违规拆借正是短期资金缺口下的“饮鸩止渴”。事件曝光后,新城悦服务时任执行董事杨博被罢免,多名涉事员工被开除,但新城系的信任危机已然发酵。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孤例。王晓松掌舵后虽采取变卖资产、谨慎扩张等策略,但未能抵御行业周期冲击,公司核心业务持续承压,“零违约” 的表面光鲜下,是内控机制的失守与经营策略的被动调整。
业绩数据预警
营收净利双降,债务压力持续攀升
经营震荡直接反映在业绩报表上,新城控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盈利与偿债压力。
2024年,新城控股归母净利润仅7.52亿元,较2020年的152.56亿元大幅缩水。更严峻的是,致同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带有 “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 的非标审计报告,这已是连续第二年遭遇类似审计意见,若2025年未能改善,公司将面临强制退市风险。全年业绩的低迷,印证了公司在销售端、盈利端的双重困境。
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进一步揭示危机:营业收入221.0亿元,同比下降 34.82%;归母净利润8.95亿元,同比下降32.1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2.8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6.31%。销售端表现同样惨淡,1-6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103.30 亿元,同比下降56.15%,销售面积 133.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59.08%,市场去化压力显著加大。
债务方面,截至 2025年6月底,新城控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137.88亿元,同比增加14.15%,而非受限现金短债比已降至0.53,连续三年下滑,短期偿债压力持续攀升。标普对其授予“B”级发行人信用评级及“负面”展望,进一步凸显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
从高层人事的集中调整,到70亿资金拆借的风波,再到持续承压的业绩报表,新城控股的困境是一个缩影——它映照出所有曾高杠杆、高周转运行的民营房企,在时代转折点上的集体阵痛。
王晓松接棒以来,虽竭力维持公司运转,但在市场环境剧变与内部机制短板的双重制约下,始终未能带领新城控股走出泥潭。对于这家曾经的头部民营房企而言,当前每一步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新城控股能否摆脱困境、重拾增长动力,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地产与星空·矩阵
搜狐号 | 头条号 | 百家号 | 雪球号
网易号 | 同花顺 | 财经号 | 大鱼号
知乎 | 微博 | 东方财富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