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执着于翻新白宫,其动机可归结为三重核心:满足现实功能需求、留下个人历史印记,以及将个人审美风格烙印于国家象征之上。
![]()
他批评现有设施“小气”,无法举办上千人规模的国宴,有损美国大国形象,因此推动拆除东翼、兴建可容纳近千人的豪华宴会厅,并亲自出资3亿美元进行改造。
这不仅是对白宫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理念的具象化。
同时,特朗普深谙“雁过留声”之道,希望通过改造在白宫留下不可磨灭的个人标签,如同历任总统所做的那样。
![]()
从海湖庄园到林肯浴室,他标志性的“金色审美”——大量使用金色装饰、抛光大理石和华丽吊灯——正被系统性地植入这座国家象征建筑的肌理中。
将白宫从一个公共政治空间,转变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特朗普时代”纪念碑。
白宫自1792年奠基以来,其改造史便是一部美国政治与文化的演变史。
1792年白宫奠基,1800年完工时,它还只是一个简陋的“白方盒子”。
![]()
首位入住者约翰·亚当斯面对的是窗户都尚未安装完全的“毛胚房”,在被迫迁入后仅住了半年,便因大选失利而交出了钥匙。
他的继任者托马斯·杰斐逊,一个光棍总统,觉得这房子大得离谱,但他以实用主义精神开启了改造的先河:为光秃秃的建筑加建柱廊以连接服务区,引进了当时堪称高科技的抽水马桶,甚至在草坪上养过灰熊幼崽当宠物。
他的改造,奠定了白宫作为“可塑空间”的基础。
![]()
然而,白宫的早期历史注定多舛。
1814年,英军为报复美军焚烧约克(今多伦多),一把火将白宫烧得只剩下外墙。
第一夫人多莉·麦迪逊在仓皇撤退前抢救下乔治·华盛顿的画像,成为了老白宫唯一幸存的物品,这一举动也象征了白宫精神遗产的延续。
战后,建筑师霍班被召回,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重建,但仓促的赶工也为后世埋下了质量隐患。
![]()
此后,门罗和杰克逊总统分别增建了宏伟的南门廊与北门廊,白宫至此初具我们今天所见的轮廓。
![]()
进入20世纪,白宫迎来了空间功能的革命。
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有六个孩子,想象一下内阁部长们在去开会的走廊上需要避让儿童自行车,国家机密会议隔壁传来儿歌的场景,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他决心将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于是拆掉了西侧的植物温室,在原址上建起了临时行政楼——这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权力中心代名词的“西翼”。
![]()
继任的塔夫脱总统体型更大,感觉空间局促,于是将西翼扩建了一倍,并启用了举世闻名的椭圆形办公室。
![]()
与此同时,白宫主楼却危机暗藏。
工程师发现,由于初建时使用的木质结构和后来加盖的楼层,屋顶已不堪重负。
轮到卡尔文·库利奇总统时,他灵机一动,在修复屋顶的同时顺势加建了完整的第三层,实现了包括“日光客厅”在内的新空间。
![]()
![]()
真正的结构性危机在杜鲁门时代爆发了。
1948年的一天,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在房间里弹钢琴,琴腿突然陷进了地板。
工程师检查后脸色大变:承重130多年的木结构已严重腐朽,整栋建筑摇摇欲坠。
杜鲁门不得不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彻底重建。
但他要求“整旧如旧”,必须保留历史风貌。
工程队将白宫完全掏空,只留下外墙,向下挖掘,浇筑了126根钢筋混凝土柱,安装了中央空调、现代电梯和新管道系统,然后再将一砖一瓦按原样复位。
这场耗时四年、耗资巨万的工程结束后,杜鲁门回到白宫,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评语:“这真是栋很旧的新房子啊。
”从此,白宫成为一栋拥有18世纪外表、20世纪内核的现代建筑。
![]()
杜鲁门之后的白宫改造,更多地转向功能性与象征性的精雕细琢。
肯尼迪夫妇邀请了著名设计师重塑了西翼外的玫瑰园,使其成为白宫标志性的室外空间。
尼克松总统将已很少使用的室内泳池上方加盖,改造为如今新闻发言人天天舌战群记的白宫新闻简报室。
![]()
环保先锋卡特总统在西翼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而里根总统则以维修屋顶为由将其拆除,这一装一拆,微妙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能源政策取向。
步入互联网时代,小布什总统升级了战情室的通讯设备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奥巴马则将南草坪的网球场改为篮球场,第一夫人米歇尔开辟了倡导健康饮食的菜园;到了拜登任内,改造聚焦于最高机密领域——用国会批准的巨款彻底升级了战情室,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与全球危机。
![]()
![]()
纵观白宫的改造史,它实则是一部美国政治、技术与文化的微观史。
从亚当斯的无奈入驻到特朗普的大理石翻新,从杰斐逊的抽水马桶到拜登的高科技战情室,每一次改动都是权力对空间的重新诠释。
这些改造或是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如战争、结构老化),或是为了彰显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如环保、能源政策),或是为了满足个人审美与生活需求。
其核心逻辑始终如一:白宫不仅是总统一家的居所,更是国家形象的舞台与权力运作的心脏。
![]()
它正如杜鲁门所感叹的那样,是一座“很旧的新房子”——在永恒而经典的外表之下,内部始终随着时代的脉搏而流动、更新。
对川普同志来说,既然一堆的前任都可以我为何不可?他的改造虽然粗暴,美国人还真没什么办法来阻止他,“川皇”的绰号可不是白给的。
只不过这次改造的私人出资、规模宏大且风格张扬的方式,将这场关于公共历史遗产与个人意志的对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