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60元吃一顿麻辣烫,却连饱都没吃饱——这不是段子,而是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真实遭遇。近日,杨国福麻辣烫被曝绿豆芽售价高达28.8元一斤,是山姆会员店同品类价格的三倍还多。网友惊呼:“豆芽比肉贵”,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
这背后并非个案。全国多地麻辣香锅、麻辣烫门店普遍存在“克重刺客”:菜单上标着“50克6元”,折算下来就是每斤60元。素菜按“两”计价,吸水增重后实际单价翻倍,消费者结账时才惊觉被“割韭菜”。行业数据显示,超半数门店为个体经营,标准化缺失,定价随意,2024年行业净增长率已从20%以上骤降至7%,部分门店因口碑下滑悄然关店。
![]()
问题出在哪儿?表面看是定价自由,实则是规则缺位。杨国福回应称“各店自主定价”,看似合规,却回避了关键问题:消费者是否有权在点餐前清楚知道真实单价?目前我国《明码标价规定》要求餐饮服务明示价格和计价单位,禁止“时价”“面议”等模糊标示,但并未强制要求以“元/500克”为单位公示。这留下巨大操作空间——按“份”“两”“条”计价,看似便宜,实则暗藏玄机。
而监管已有破局先例。2025年7月,大连市明确要求海参、鲍鱼等高价值食材必须标注“元/斤、元/个”,实质等同于“元/500克”。北京也禁止节日期间使用“时价”标示。这些举措直指核心:价格透明,必须从消费决策那一刻开始。若消费者点单前就能看到每500克价格,再辅以参考重量图示,“28.8元一斤豆芽”这类争议根本不会发生。
![]()
麻辣烫的锅气不能掩盖定价的烟雾。行业若想走出“高增长、低信任”的怪圈,必须推动计价单位标准化与消费预期管理的双重变革。与其一次次靠热搜维权,不如建立前置防护机制——让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才是对市场最大的尊重。
真正的消费自由,不是事后投诉的权利,而是事前知情的选择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