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吴悦石 右:方国兴
在中国画的题材体系中,竹始终是文人精神的图腾,承载着“虚心劲节”“外圆内方”的哲学意蕴。当代画坛中,吴悦石与方国兴以迥异的笔墨语言诠释竹韵,一位以行草意趣写竹趣,一位以篆隶筋骨铸竹魂,共同构建了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多元表达。
![]()
行书-吴悦石作品
![]()
篆书-方国兴作品
吴悦石:文人笔下的清风与傲骨
欣赏吴悦石的墨竹,如同聆听一曲古琴,空灵、含蓄而意蕴悠长。他深植于传统文人画的沃土,笔下墨竹,全然是“以书入画”的典范。其线条汲取书法之精髓,力透纸背,沉稳而内敛。一枝一叶,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法度森严,在浓淡干湿的变化间,尽显竹之清癯与劲挺。
![]()
国画-吴悦石作品
![]()
国画-吴悦石作品
![]()
国画-吴悦石作品
他的画面往往留白广阔,疏朗有致,予人以“清风过处,万籁俱寂”的禅意。这种“减笔”写意,追求的并非形似,而是竹的内在气韵——那种“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君子之风。吴悦石的竹,是内化的修养,是退去火气的古典回响,让观者在静观中照见自我,获得精神的澄澈。
![]()
上:吴悦石 下:方国兴
二、方国兴:篆隶铸骨,塑竹之刚健
如果说吴悦石的竹是静谧的诗,那么方国兴的竹便是一首激越的交响乐。他的创新与突破,植根于两大独特的艺术支点:书法四体的融会贯通与姐妹艺术的跨界滋养。
![]()
国画-方国兴作品
首先,方国兴将中国书法“篆、隶、楷、草”四体的笔意与精神,淋漓尽致地融入画竹之中。
篆籀之笔入画,使他的竹竿圆浑古朴,充满金石气韵,根基沉稳如山。
![]()
国画-方国兴作品
隶书波磔之意,让竹节在顿挫之间,展现出宽博厚重的力度。
![]()
方国兴作品
魏碑法度的严谨,支撑起画面的骨架,枝叶穿插,井然有序。
![]()
国画-方国兴作品
行草之势则是其墨竹之魂,赋予竹枝以雷霆万钧的动势,竹叶翻飞如疾风骤雨,充满了不可抑制的生命张力。
![]()
国画-方国兴作品
其次,他巧妙地将舞蹈的动态与音乐的节奏融入创作。他笔下的竹,不再是静态的景物,而是舞台上的舞者——竹竿是稳健的身段,竹枝是舒展的手臂,竹叶则是飞扬的裙裾与节奏明快的舞步。整个画面充满了旋律感,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疾徐、构图的疏密,宛如乐曲的强弱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营造出一种“可视的音乐”效果。
![]()
国画-方国兴作品
方国兴的竹,是在传统笔墨的根基上,构建出的一个充满现代形式美感的视觉世界。他的竹,是书法笔意的多维展现,是舞蹈姿态的瞬间凝固,是音乐韵律的墨象表达,澎湃而辉煌,故又称之为“方竹”。
![]()
上:吴悦石 下:方国兴
三、异曲同工:文人精神的当代对话
尽管路径不同,两位画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殊途同归:
同源:皆以“书画同源”为根基,吴悦石以行草之灵动写竹魂,方国兴以篆隶之刚劲铸竹骨,皆将书法的骨力注入画意。
![]()
左:吴悦石 右:方国兴
殊途:吴悦石追求“笔墨程式中的书意”,以简淡留白见空灵;方国兴则强调“书法形态中的画韵”,以金石质感塑风骨。
![]()
行书-吴悦石作品
![]()
行书-方国兴作品
共性价值:二者皆通过竹的意象,回应了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吴悦石的竹是“清风明月”的诗意栖居,方国兴的竹是“智圆行方”的文化坚守。
结语:竹画新境的启示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吴悦石与方国兴的竹画,如同一剂清醒剂:
![]()
国画-吴悦石作品
吴悦石的“笔墨”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在于“致广大而尽精微”,需在传统程式中提炼个性;
![]()
国画-方国兴作品
方国兴的“方竹”则启示我们,创新的可能在于
“融古铸今”,让古老符号焕发当代生命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对“文人画”精神的当代注解——无论笔墨如何演变,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艺术的永恒内核。
![]()
国画-吴悦石作品
![]()
国画-方国兴作品
![]()
![]()
你更喜欢哪种风格的竹子,请在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