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家的树,卖给邻居,这事听起来天经地义。
但要是这事花了整整14年,搭进去无数人力物力,最后才把自家没人要的木头顺利卖出去,那这买卖背后,就有说道了。
这说的,就是日本和他们那片多到成了灾的森林。
2003年,东京霞关,日本林野厅的办公室里,一群官员愁得直挠头。
他们的烦心事不是没树,而是树太多了。
窗户外面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可他们心里装的,是国土上那一片片长得快要“爆仓”的人工林。
这些树,曾经是国家战后复兴的希望,现在却成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头。
![]()
这事得从六十年代说起。
1964年东京奥运会那会儿,日本经济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到处搞建设,木头不够用。
政府大笔一挥,开放木材进口。
全世界便宜又好的木头哗哗地运进来,一下子就把日本本土的林业给冲垮了。
自家产的木头,砍伐、运输都贵得要死,根本没人买。
![]()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国内用的木头,十根里有八根都是进口的。
可就在大家拼命买进口木头的时候,另一件大事也在悄悄进行。
从1966年开始,日本政府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掏出大把的补贴,鼓励老百姓把山上的杂树砍了,全都种上杉树和柏树。
这些树长得快,是盖房子的好材料。
国家打的算盘是,现在先存着,以后万一有需要,这就是战略储备。
于是,一个特别拧巴的局面就出现了:市场上全是便宜的进口货,没人用国产木材;而山上一棵棵国家花钱种的杉树,却像韭菜一样疯长。
到了2017年,日本的人工林面积多达1020万公顷,占了全国森林面积的四成。
![]()
木材存量更是从1966年的不到6亿立方米,暴增到超过33亿立方米。
树是长成了,可新的尴尬来了——没人砍。
对于那些家里有几片山林的普通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灾难。
眼睁睁看着爷爷辈传下来的山林,从能换钱的金疙瘩,变成了扔不掉的烫手山芋。
你要是想砍树卖钱,光是请人砍、再运下山的费用,就比木头本身的价格还高。
卖一棵亏一棵,谁干?
可要是不砍,任由它们长,树木越长越密,阳光都照不进林子里,地上的草全死了,土壤也变得没有活力。
![]()
更要命的是,树长老了,木质就变差,更卖不上价了。
好好的森林,最后变成了只有一种树的“绿色水泥地”,死气沉沉。
日本,这个天天喊着资源紧张的岛国,硬生生把自己给“绿”了,被自己亲手种下的森林给困住了。
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这些树卖到国外去。
2003年,林野厅那帮官员终于下定决心,要往外闯一闯。
他们小心翼翼地申请了800万日元的预算,这点钱在东京,可能连个像样的厕所都买不起。
任务只有一个:去摸一摸中国市场的底。
![]()
这笔钱少得可怜,恰恰说明了他们当时心里有多么没底,纯粹是去探探路。
接下来的几年,动作慢慢大了起来。
先是成立了个“农林水产品出口促进总部”,接着执政的自民党也开了好几次会讨论这事,后来又批了3000万日元,专门搞了个项目,名字很直接,就叫“扩大木材国外销路援助项目”。
为了把木头推销出去,他们甚至跑到上海开高级论坛,请中国的专家去日本看他们用木头盖的房子,一个劲儿地夸自家的木材有多好。
一头撞在了南墙上。
从2002年到2005年,卖到中国的木材量几乎没动过。
![]()
问题不是日本人不努力,也不是他们的木头质量真有那么差,而是卡在了一张纸上——行业标准。
那时候,中国的《木结构设计规范》里,根本就不承认日本的杉木能用来当房子的承重梁柱。
杉木,这种占了日本人工林绝大多数的树种,在咱们看来,材质偏软,节疤又多,颜色也不均匀,顶多就是做做包装箱、垫货的托盘。
用途这么窄,市场自然大不了。
日本人费了半天劲,发现自己被一道技术门槛结结实实地挡在了门外,十几年的折腾,收效甚微。
面对这堵看不见的墙,日本人没有掉头走人。
他们换了个思路,选择了一条更熬人、也更聪明的路子:既然撞不破规矩,那就想办法把规矩给改了。
![]()
从2003年到2017年,这十四年,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日本林业战略最要紧的布局阶段。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派推销员过来,而是派来了大量的技术专家。
这些人到了中国,不是急着卖东西,而是像情报员一样,一头扎进市场里。
中国的木材是怎么流通的、各个地方的价格是多少、不同地区喜欢什么样的木头、最后买木头的客户有什么偏好…
这些信息被一条条地记录下来,整理成厚厚的报告送回东京。
更关键的一步,是他们开始针对中国那本《木结构设计规范》进行“技术沟通”。
![]()
他们持续地跟中国的相关部门接触,一次又一次地递交关于杉木强度、耐久性的实验数据和报告。
他们还把制定中国建筑标准的官员和学者请到日本去,让他们亲眼看、亲手摸用杉木盖起来的现代建筑,用实实在在的东西证明,这木头当承重材料是安全可靠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关”,比的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更有耐心,谁更专业,谁看得更远。
就在日本人感觉这事快要磨成一本老黄历的时候,机会自己找上门了。
2017年,中国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个重磅政策: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业性砍伐。
自己家的树不能砍了,但经济还在发展,盖房子、做家具对木头的需求不仅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大。
一个巨大的市场缺口,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
![]()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长达十四年的“磨功”,终于等到了出鞘的时刻。
2017年8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木结构设计标准》。
在这本厚厚的标准里,有一条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改动,却彻底撬动了中日木材贸易的整个盘子:允许日本产的杉木,用作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材料。
十四年的数据铺垫和技术交流,在这一刻全部兑现。
游戏规则,被成功改写。
新标准一落地,被压抑了十多年的贸易需求就像开了闸的洪水。
2017年当年,日本对华木材出口量就猛增到70万立方米,到了2018年,更是接近100万立方米,出口额高达158亿日元,短短五年里翻了4.6倍。
![]()
中国,一夜之间成了日本木材的最大客户。
这背后,是一笔算得极精的账。
卖到中国的原木里,八成以上都是杉木。
这种在日本国内被嫌弃、觉得档次不高的木头,恰恰是中国市场当时最需要的、性价比极高的原料。
它每立方米一两百美元的价格,比北美材便宜不少,供应又比东南亚的稳定,再加上离得近,海运费也低,完美地填补了中国的市场空缺。
通过这一手,日本把自己家后院里长疯了、没人要的杉木清了出去,换成了真金白银,不仅盘活了快要死掉的林业,还给国内腾出了地方,可以去种更高级、更值钱的扁柏之类的优质树种。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步稳棋。
![]()
在保护好自家森林、给生态环境争取恢复时间的同时,通过进口日本这种合法、可再生的速生木材,有效地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转。
这根本不是什么被动接盘,而是主动利用国际市场,来调配资源为我所用。
更有意思的是,这笔买卖还串起了一条全球产业链。
中国的工厂把从日本进口的杉木原木,加工成围栏、板材等成品,然后再转手卖到美国市场。
一个日本出原料、中国搞制造、美国来消费的全球合作链条就这么形成了。
这场跨越了十四年的森林棋局,其实没有什么阴谋诡计,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和生态上的现实选择。
日本人没有抱着“森林神圣不可侵犯”的念头死守,他们明白,只有“砍掉老的,种上新的”,森林才能健康地循环下去。
![]()
他们把一场国家级的危机,硬是用十四年的耐心和布局,变成了一次成功的出口创汇。
这盘棋,没有输家。
日本的杉木林需要定期采伐,中国的工地需要便宜的木材。
横滨港的货轮还在装船,目的地,中国。
日本林野庁 (Japan Forestry Agency). (2018). 平成30年度 森林・林業白書 (Annual Report on Forest and Forestry in Japan FY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7). GB 50005-2017 木结构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design of timber structures).
![]()
Kanagawa, Y., & Aruga, K. (2020).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Japan's log exports to China.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5(3), 167-17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