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法院周嘉法庭的院坝里,没有冰冷的法槌敲击声,却响起了当事人庄重的誓言。这场由被告主动提议、法官依法引导的民间借贷纠纷调解,用传统“发誓”的方式化解了矛盾,让司法的刚性与民俗的柔性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
案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原被告因一笔民间借贷产生争议,证据虽有但细节存疑,双方各执一词,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就在此时,被告提出以当地传统“发誓”的方式证明清白,承诺若所言不实愿承担相应后果。这一提议让在场人员略显意外,毕竟在严肃的司法场景中,“发誓”更像民间纠纷的解决手段,而非法定程序。
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否定这一“非常规”请求,而是先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中“发誓”的特殊意义——对当事人而言,这不仅是口头承诺,更是对自身信用与道德的双重约束,其约束力甚至超过普通书面协议。随后,法官反复核查法律边界:一方面确保当事人是完全自愿,不存在任何胁迫或误导;另一方面明确“发誓”不能替代法律责任,若后续发现虚假陈述,仍需承担法律后果。在确认不违背司法原则、不损害公共利益后,法官决定尊重当事人意愿,将调解现场从审判庭移至法庭院坝。
院坝里的誓言仪式简单却郑重。双方在法官的见证下,分别以符合当地民俗的方式作出承诺,清晰陈述案件事实与还款意愿。誓言结束后,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态度明显缓和,被告当场表示愿意分期偿还借款,原告也主动放弃了部分利息诉求,最终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
这场“誓言调解”并非司法程序的妥协,而是基层法官对“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周嘉法庭地处乡镇,面对的当事人多熟悉传统民俗、信任乡土规则,单纯依靠法律条文有时难以完全化解矛盾。法官巧妙地将民俗习惯纳入调解框架,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尊重了群众的行为逻辑,让司法判决更易被接受、更能落到实处。
从审判庭到院坝,从法律条文到民俗誓言,周嘉法庭的这起调解案例,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司法的温度与智慧。它证明司法并非高高在上的冰冷规则,而是能扎根乡土、融入民情,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实力量。这种“接地气”的司法实践,不仅化解了一起简单的借贷纠纷,更在群众心中种下了对法治的信任与认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