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遗址:黄河,“泥”好!
撰文|路生
![]()
![]()
![]()
三门峡市坐落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东接洛阳,南邻南阳,西南与陕西渭南、商洛毗连,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相望。据传说,上古时期中原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大禹奉命治水,一改其父鲧“以堵为主”的旧策,转而推行“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方略,依势导流,于黄河中游开凿龙门,设立砥柱,以神斧将阻水之山劈作三道峡谷,分别命名为人门、神门与鬼门,后世遂称此地为三门峡。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南部的缓坡台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该遗址的发掘确认了中国石器时代的存在,影响深远,因此将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同类史前文化统称为“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达4米,遗存极为丰富,涵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及东周文化等多个时期。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展开发掘,出土陶器包括鼎、鬲、盆、豆、罐、钵、尖底瓶等,其中部分为彩陶;石器有斧、刀、镞、环;骨器则见针、锥等。这些实物为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与世界考古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新纪元,成为首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为后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定名奠定了规范基础。
自仰韶村遗址发现以来,黄河流域已陆续出土500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三门峡市占200余处。仰韶文化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达河套内蒙古长城沿线,南抵江汉,中心区域集中于豫西、晋南、陕东一带。丰富的出土实物为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年,晚期约5000年,延续长达2000年。近年来,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遗存,根据层位与出土物判断属仰韶文化晚期,与遗址中部的四条大型人工壕沟同期。考古人员推测,这座地面式夯土墙基房屋面积逾130平方米,呈方形或长方形,同时出土玉钺、玉环、象牙镯形器等高等级遗物,以及类似混凝土地坪的建筑材料,表明此时仰韶文化步入发展高峰,聚落等级与社会复杂化程度显著提升。
2022年11月,遗址中部再揭露出4条大型人工壕沟,并发现同期“混凝土”地面、涂朱红褐色草茎泥墙壁等建筑遗迹,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繁荣。
自1921年起,仰韶村遗址历经多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9座、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大量遗物。仰韶时期典型器物包括红底黑彩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砂陶鼎;龙山文化代表性器物则有磨光黑陶、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农具见石铲、刀、锛、凿;猎具含石镞、骨镞、弹丸;纺织缝纫工具有纺轮、骨锥与骨针。生活用具以红陶为主,灰褐陶次之,器型包括鼎、钵、盆、罐、壶、碗、瓮及小口尖底瓶等。
其中,彩陶作为中国史前艺术的辉煌高峰,是黄河流域先民的卓越创造。 仰韶先民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悉数倾注于彩陶的塑造与描绘之中。他们从日常接触的万物中汲取灵感,以植物、动物为创作母题,运用黑、红、褐、白等矿物颜料,在陶器素胚上勾勒出鸟兽虫鱼、日月星辰以及各种几何图案。这些纹饰不仅是朴实的装饰,更是他们抒发情感、寄托观念乃至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彩陶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早期纹样多为写实的鱼纹、鹿纹,生动逼真;中期转向抽象的几何线条,如流畅的涡纹、起伏的波纹,富于韵律;晚期则出现神秘的人面鱼纹、象征生殖崇拜的花卉图案,反映出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与社会观念的演变。 其制作工艺更是集时代智慧之大成:精选细腻的黄河沉泥为料,经手工盘筑或轮修成型,在陶坯将干未干之际绘饰,最后投入窑中,在约800至1000摄氏度的火焰中完成氧化焙烧。红陶与黑彩的经典搭配,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巧妙控制窑炉气氛的成果。这种源于自然、融于生活、升华为艺术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仰韶先民非凡的审美创造力,更承载了他们的宇宙观与精神信仰。
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51年、1980年至1981年进行的第二、三次发掘,明确了仰韶与龙山文化的四阶段地层叠压关系。2020年8月启动的第四次发掘,作为“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组成部分,进一步揭示了聚落布局与社会演变。发掘出房址、壕沟、墓葬、灰坑、道路等丰富遗迹,并通过多学科研究取得突破:从小口尖底瓶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证据,在墓葬土壤中发现丝蛋白痕迹,暗示当时已使用丝绸。此外,仰韶文化研究百年之际,新发现仍层出不穷。
![]()
![]()
2024年9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重磅成果:通过科技手段首次复原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该研究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公安部鉴定中心完成,通过采集头骨定位点逾401万个,结合古DNA与体质人类学分析,精准复原了仰韶与龙山时期先民容貌。其中,仰韶时期男性约40岁,距今5600年;龙山时期男性约50岁,距今4000年。研讨会上公布的详细数据显示:仰韶时期男女平均死亡年龄为32.5岁,龙山时期为43.4岁;身高方面,仰韶女性为163.74厘米,龙山男性均值169.19厘米,女性163.26厘米。
人种分析显示,仰韶男性与西北、北方人群接近,龙山组则呈现古西北与古华北混合特征。饮食与健康研究表明,龙山女性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易缺乏微量元素;先民普遍因缺乏肉类蛋白而贫血,维生素C摄入不足,女性常见肺部感染。中老年男性多患退行性关节炎,龙山男性遗骸的创伤痕迹表明暴力冲突的存在。此外,跪坐与盘腿坐为日常休息姿势。
遗传学分析进一步揭示,各地汉族人群57%-92%的遗传成分源于仰韶古人,西藏藏族这一比例达70%-80%,华南苗瑶、壮侗语人群也拥有大量黄河中游血统。厦门大学教授王传超指出:“这从生物学上证实了仰韶古人对汉藏民族的主体遗传贡献。”
![]()
![]()
两尊复原先民塑像已于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面容瘦削,颧骨高耸,发髻高挽,皱纹深刻。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其面貌复原生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成为仰韶文化的新IP。颅面复原项目负责人比喻:“颅骨如灯笼架,复原即糊纸过程。虽无法还原细节如痦子或眼皮,但整体形态科学可靠。”科技手段让人骨“开口说话”,先民的外貌、饮食、疾病与习惯得以重现,无声的文物正讲述愈加丰满的史前故事。
水与土相遇成泥,千百年来,黄河泥在窑火中淬炼为文明瑰宝。面对彩陶,我们不禁由衷道一声:黄河,“泥”好!
这声问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血脉与文明的共鸣。 当我们的指尖轻触彩陶温润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黄河泥在匠人掌中流转的韵律——那是泥土被赋予生命的时刻,是水与土在火焰中缔结的永恒盟约。千百年来,黄河裹挟着高原的黄土,如同母亲怀抱着文明的种子,在一次次泛滥与沉淀中,将肥沃与创造力馈赠给两岸子民。那些绘在陶器上的漩涡纹、鱼纹、花瓣纹,不仅是先民对自然的摹写,更是他们用灵魂与天地进行的交谈:旋转的线条是黄河奔流的姿态,交错的网格是沃野阡陌的缩影,鲜亮的赤彩是朝阳浸染泥土的晨光。我们在这泥与火的结晶中,看见先民跪坐捏陶时专注的眉宇,听见他们用骨针缝合皮囊时的呼吸,触摸到他们以彩陶盛装粟粮时手心的温度。这些由最平凡的泥土蜕变而成的器物,承载着人类最初的审美觉醒与精神追求,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今天,我们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与五千年前的目光相遇——那被复原的先民面容上,镌刻着与我们相同的渴望:对美的执着,对生的热忱,对传承的虔诚。黄河泥从未改变,它始终在匠人指间流淌,在窑火中涅槃,在文明的长河里塑造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容颜。当我们说“黄河,泥好”,其实是在对历史鞠躬,对血脉致敬,对每一个在黄土地上耕耘、创造过的生命说:你的故事,我们都记得;你留下的泥土,仍在我们的掌中跳动。这声问候,轻如尘埃,重如山河——因为每一捧黄河泥,都是我们变幻却永续的模样,都是中华文明在时光中雕刻的不朽诗篇。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