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忌讳死板僵硬,就像“印刷体”虽然规范,但笔法单一、气韵全无,这不是书法;草书忌虚浮油滑,就像“江湖体”,写得“龙飞凤舞”,但是浅薄杂乱,没有出处,只能蒙骗外行、误导学者!
![]()
我们常说“草书不规范,鬼神也难辨”,学习草书,一定要懂“草法”,从魏晋开始,草书笔法只在家族、师徒中交流,向来是“不外传”的秘诀,常人很难有机会参悟。魏晋草法以王氏家族为正宗,王羲之非常注重笔法的保密性,曾嘱咐“千金毋传”。
![]()
这些草法,在历史流传中,并没有形成体系,给后来学习草书者,带来很大困扰,好在隋代一位“扫地僧”,将它们公布于众,此人就是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他费时40年,把自家和其他古人的“草书秘诀”彻底破解。
![]()
后人根据智永传下来的笔法,将其浓缩成一本《草诀百韵歌》,全文共计1000余字,以五言律诗写成,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每一个草书字都取自王羲之《十七帖》等手札,内涵涵盖字体偏旁、部首的写法、相似字的区分。
![]()
通过让临摹者从细节上了解草书,知晓细微差别的重要性,并加以楷书标注,让学书者能精准辨读。不夸张地说,如果能把这本帖吃透,草书也就直入魏晋,不会被写丑书者“误导”了。
我们以其中几句为例,作一讲解:“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
“十”“朱”“知”“奉”“己”这几个字注意细节区分。“十”的草书是简单的横画加竖画;“朱”是在“十”的基础上,上下各加一点;“知”的草书是左边简化后,右边用“十”的形态代替;“奉”和“己”则是结构里含“十”的变形。
![]()
“三”“口”是用来代指“言”和“宣”的草书简化法。“言”字上部简化为三个短横,下部用“口”,所以说“三口代言”。“宣”字下半部分写草书时,“言”部直接用“三口”的简化形态。
![]()
“左阜贝丁反”:“左阜”就是左耳旁,草书里要“反写”,横折钩简化成向左的弯笔“贝”和“丁”当左偏旁时,也得“反”着简化,“贝”的竖提变成向左的弯,“丁”的竖钩起笔向左带,避免和右偏旁混淆。
![]()
“右刀”是右刀旁,草书不写两竖,常简化成一个点加短弯,“寸”当右偏旁时,竖钩要写成带弯的笔,最后一点要落在弯笔旁边。
![]()
可以看出这部《草诀百韵歌》字字珠玑、干货满满,值得详细学习。市面上的《草诀百韵歌》版本较多,台北故宫这一版是保存最完好、笔法细节最清晰的。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