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放大的法国,也不是延迟的美国,它根本不在西方坐标系里。
![]()
![]()
2024年12月,这句话被写进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演讲的同声传译稿,现场外交官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确认自己没听错——一个欧洲领导人,公开引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文明型国家”概念,把中西差异从“制度优劣”拉回到“文明底层代码”层面。
同一天,BBC纪录片《China's Civilisational State》上线48小时点击量破300万,弹幕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原来如此”。
这三个字,正是雅克理论过去三年在全球舆论场里最直观的注脚:它不再只是学术黑话,而成了理解中国的一把应急钥匙。
钥匙的齿纹,是2020年之后世界肉眼可见的三组反差:
- 当西方在“躺平”与“封城”之间反复横跳,中国用“动态清零”把疫情曲线压成一条几乎拉直的线;
- 当硅谷还在争论“技术该不该有价值观”,中国新能源车把电池、电网、产业政策打包成“国家工程”,一年干出全球六成产能;
- 当欧美少数族裔议题陷入“身份政治”死结,新疆喀什老城的手鼓和5G基站同框出现,云南西双版纳的傣历新年直播带货成交2.3亿元。
![]()
雅克在纪录片里只给了三组镜头,却配了一句让西方观众集体按下暂停键的旁白:“他们治理的不是‘多元社会’,而是‘多元文明’,一字之差,差在三千年的操作系统。
把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西方习惯把“民族”当拼图,拼歪一块就全局散架;中国把“文明”当调色盘,56种颜色先调成底色,再往上画新图。
剑桥2023年的数据给出一组硬核支撑——中国省级领导干部里少数民族占比12.7%,高于人口比例;全国语文教材15%课文出自少数民族作者;西安新出土的唐代文书,一份公文同时出现汉文、粟特文等6种文字。
历史与现实交叉验证:多语言、多族群、多信仰不是现代中国的“政治正确”,而是“出厂设置”。
更关键的是,这套设置今天还在自动更新。
北京刚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里,VR眼镜一戴,游客可以用壮族织锦梭子“亲手”织出一块壮锦,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算法再把它变成苏绣纹样,30分钟后手机就能收到一条“跨民族联名”丝巾快递单号。
![]()
技术把“认同”从口号变成可交互、可分享、可炫耀的“社交货币”,这是雅克2024年6月文章里提出的“实用理性2.0”——把文明连续性翻译成数字时代的“用户体验”。
西方观众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不是“用现代包装传统”,而是“把传统变成算法”。
就像新能源车,表面看是电池、电机、电控,底层是“国家—市场—社会”三重耦合:战略定力来自文明级的时间观,产业链效率来自“全国一盘棋”的空间观,消费端爆发来自“过日子哲学”的实用观。
雅克在《金融时报》的文章里写得更直白:“特斯拉把电动车做成奢侈品,比亚迪把它做成生活必需品,前者是商业逻辑,后者是文明逻辑。
这套逻辑的外溢效应,正在重塑国际话语场的“提问方式”。
福山2024年新著《政治秩序的再思考》专章讨论雅克,承认“中国用文明连续性对冲制度衰败”的命题“值得被严肃对待”;印度学者发起“中印文明国家比较”项目,想复制“多元一体”框架解释印度,却发现缺了“文字统一、科举流动、基建网络”三大历史插件,只好自嘲“硬件不兼容”。
![]()
最戏剧性的是BBC纪录片播出后,YouTube评论区出现一条高赞英文留言:“看完我明白了一件事——不是中国太特殊,而是我们太单一。
然而“理解”不等于“认同”,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仍在。
雅克2024年3月在伦敦 Chatham House 演讲,现场有学者提问:“你把中国的集体主义说得天花乱坠,如何解释个体创造力的缺失?
”雅克反问:“如果集体主义必然扼杀创新,为什么 TikTok 的算法推荐能打败 Instagram?
”台下沉默三秒,掌声稀疏——西方观众还在用“个人—集体”二元对立思维给中国打分,却忽略了中国语境里“个体—家庭—国家”是三级火箭,家庭和国家都是放大器,而非天花板。
就像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程,56种语言全部数字化建档,濒危语言不仅“活下去”,还能直接做成 AI 语音包,反向赋能短视频直播。
![]()
创造力没有被压制,只是换了一条跑道。
跑道尽头,雅克抛出一个让西方媒体无法转发的结论:“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不是中国挑战西方,而是西方无法理解中国。
”这句话在2024年11月被马克龙引用时,被法新社改成“欧洲必须学会与中国共存”。
意思看似相近,实则差了一个文明维度——“共存”是空间划分,“理解”是时间穿透。
前者把中西关系当成“两条平行线”,后者承认“历史不是直线,而是螺旋”,中国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把“螺旋”升维。
升维的具体动作,藏在一组官方低调发布的数据里:过去两年新增5000多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平均每个示范区带动本地 GDP 增速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游客人均消费高出全国12%。
文化认同不仅没拖经济后腿,反而成为流量入口和溢价理由。
![]()
雅克在纪录片结尾用一句英式冷幽默总结:“当西方还在争论‘多样性值多少钱’,中国已经把它写进了资产负债表。
故事讲到这里,可以收拢主线——中国不是“民族国家”的plus版,而是“文明国家”的原始版,它用三千年的时间把“多元”炼成“一体”,再用四十年把“一体”做成“平台”。
平台之上,技术、资本、文化、身份不断重组,唯一不变的是底层协议:允许差异,共享增量。
理解这一点,就能看懂为什么新疆古城可以一边做礼拜一边刷二维码,为什么傣历新年可以一边泼水一边直播带货——它们不是“现代对传统的拯救”,而是“传统对现代的升级”。
下一次,当西方再追问“中国到底想干什么”,不妨先回忆雅克在BBC纪录片里那句看似平淡的旁白:“他们不是在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在更换你的问题。
”更换之后的问题只有一个:当多元不再是挑战,而是资产;当认同不再靠划分,而是靠连接;当文明不再供在博物馆,而是跑在云端——你,准备好更新操作系统了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