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这两天,诺贝尔奖的讨论沸沸扬扬。
有不少网友说呀,诺贝尔奖是“洋奖”,拿不拿“洋奖”对我们不重要。也有人说,诺奖的评判标准上存在不少争议,尤其非自然科学奖,比如经济学奖,遭受着越来越大的质疑。
对一个问题有争议和讨论,自然是好事。
在自然科学领域,10年前,2015年,当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官方媒体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赞一个!屠呦呦瑞典捧诺奖,这块奖牌分量真不轻》。
![]()
10年间,诺贝尔奖到底怎么了?
2015年的时候,人民网转发过一篇文章叫《谁是屠呦呦的伯乐?》,讲了美国一个科学家,叫米勒,他严格遵循诺贝尔的精神,不问英雄出处,只论成就大小,去推荐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事情。
为什么说不问英雄出处呢?因为当时屠呦呦没有发表过SCI,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过洋,也没有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的张伯礼院士,在一档视频访谈栏目中,专门讲过青蒿素被世界发现的过程。
2007年的时候呢,美国科学家米勒接到一个科研项目,去研究非洲疟疾的控制与解决方法。然后他发现非洲疟疾导致病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了,一开始他以为是因为联合国给他们发蚊帐和帐篷,阻挡了蚊虫叮咬的原因,于是就让他的学生去调查。
后来调查发现,不是帐篷的原因,而是一种叫青蒿素的药物。
然后他们就问说,青蒿素是哪个国家产的药?当地人说,是中国的。然后米勒就想知道,既然青蒿素药物是中国药厂生产的,那发明人是谁呢?
然后就去调查,这一调查就发现,有7家单位,都声称是自己发明的。
在这种僵局之下,米勒就很聪明,他用了一个叫“问第二”的策略。
他分别给这7家单位写了一封信,言辞很恳切,说,在青蒿素研制的过程中,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您认为除了您以外,第二个发挥作用的是谁呢?
没想到这七封回信出奇一致,全都提到了屠呦呦。
就这样,才把屠呦呦挖出来了。
后来屠呦呦去领奖的时候,也是张伯礼陪同的。屠呦呦在领奖的时候说得也非常谦虚,她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智慧,只不过她研究出了冷萃工艺,并证实有效。
当然,米勒为屠呦呦获奖做了大量贡献。他曾经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明确写道:“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也正是这篇论文,让国外的科学家读懂屠呦呦及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奖,拉斯克奖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为屠呦呦铺平了走向诺奖之路。
其实诺奖走到今天,有124年的历史。当然,因为人类社会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个奖项,能够做到绝对客观,但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是今天全世界影响力最大、公信力最强的奖项,尤其是它的自然科学奖,为推动科学和文明进步做了巨大贡献。
不少网友说,看待诺奖,我们应该有“平常心”。确实应该有平常心,但这个平常心并不是说得不到就说它不重要,而是知道我们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不足,敢于正视与世界的差距。
我们的邻国日本,2001年曾提出“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目前,日本已经有31个诺奖(30人和1个组织),本世纪25年时间里,日本已经产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
“谁是屠呦呦的伯乐”,这真是个值得审视的好问题。
“伯乐”绝不应该仅仅是只靠一个米勒,未来的屠呦呦们的“伯乐”更应该是——打破“为指标奔忙”的困境,破除“唯论文、唯职称论”的评价体系,以及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还有对青年人才的激励、培养和生活保障。
期待中国科研迎来高光时刻,如星河奔涌般,更壮阔、更绵长!
排版| 薯条| 正风主编| 孙允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