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道尽了生姜在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煲汤去腥、驱寒醒酒、调理脾胃……在中国人的厨房里,它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味貌不惊人的普通食材,竟藏着改善大脑衰老的“秘密钥匙”。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生姜中的天然化合物6-姜烯酚,能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将衰老小鼠的记忆力拉回“年轻状态”。而当科学家深入剖析其机制时发现,真正的“幕后功臣”竟是一种名为丁酸的“神秘物质”,这一分子究竟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
![]()
01 中国科学家破解“脑肠对话”密码,丁酸成关键钥匙
在这项历时五年的研究中,科研团队以18月龄(约相当于人类56岁)的小鼠为模型,连续8周给予不同剂量的6-姜烯酚干预。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显著提升,表现接近年轻对照组的85%;其自主探索活动频率较对照组提升了约1.8倍,神经行为活性明显恢复,提示6-姜烯酚在延缓脑功能衰退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发现,6-姜烯酚并非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实现“远程干预”。它能显著提高产丁酸菌的丰度(分别上升111.3%和36.4%),促进丁酸的生成。丁酸不仅可修复老化引起的肠黏膜屏障破损,还能通过“肠—脑轴”调节神经递质稳态,使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提升约42%,同时恢复5-羟色胺的代谢平衡,从而改善情绪与认知功能。
不过,科学家特别强调:直接吃生姜难以达到研究中的效果。6-姜烯酚在生姜中的含量仅为0.12%,且高温烹饪会破坏其活性;即使每天摄入100克生姜,肠道实际吸收的有效成分也不足1%。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利用这一“天然护脑因子”?
![]()
02 破解应用难题,丁酸如何“走出实验室”
事实上,丁酸的健康价值早已被医学界关注。除了“护脑”,它在肠道健康、代谢调节等领域均有不小的潜力。然而,丁酸本身气味刺鼻、稳定性差、吸收率低,使其在应用端长期受限。为破解这些瓶颈,科学家将目光转向其前体物质——三丁酸甘油酯。
作为丁酸的前体物质,三丁酸甘油酯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能够抵御胃酸分解,顺利通过胃部,在肠道中经胰脂肪酶水解释放出丁酸与甘油,从而实现定点释放与持续供给,大幅提升丁酸的利用效率。
这一特性使其在肠道健康、神经调节、代谢平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三丁酸甘油酯市场规模已达24.5亿美元,原料应用涵盖饲料、食品及健康管理等领域,其中面向人群健康的功能性原料增速最快,成为各国企业竞相布局的新蓝海。
![]()
图/三丁酸甘油酯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新兴赛道上,中国力量正加速崛起。以上海原衍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企业,率先实现了三丁酸甘油酯的高纯度制取与工业化量产,并通过微囊包埋技术,突破了“释放过早、利用率低”的技术难题,使丁酸的释放更精准、更可控。
目前,其三丁酸甘油酯原料已通过GB2760等多项合规认证,可应用于普通食品、保健品等多种场景。在Vitafoods Asia 2025等国际原料展会上,这一原料吸引东南亚、印度等多地品牌方密集问询,成为全球功能性原料市场中的“中国新势力”。
03 从“厨房科学”到“实验室创新”,中国科研加速落地
从生姜中的6-姜烯酚,到肠道产生的丁酸,再到三丁酸甘油酯产业化落地,这条科研路径,正展示出中国生命科技从发现机理-市场落地-赋能产业的完整链条。
![]()
图/国内企业打造的三丁酸微囊粉原料
在国际上,丁酸研究已被视作“抗衰老科学”的重要前沿;而在中国,这一方向的突破有科研领域的突破,也来自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的产业支撑。如上述原衍生物GenotimeTM通过微囊技术突破应用瓶颈,以复配方案降低产品开发难度,用合规认证扫清市场准入障碍,最终成为连接科研成果与消费产品之间的“桥梁”。
正如论文作者评论所言:“生姜只是故事的起点,丁酸才是被科学揭示的核心。未来,真正能改变健康老龄化格局的,或许不是某种‘长寿食物’,而是背后可控、可量化的微生态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