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谁言寸草心——回忆母亲江平

0
分享至



作者简介:陈其,1950出生于北京 祖籍江苏镇江 1958-1968年在北大附小、附中学习。1968-1973年内蒙古插队知青,1974-1978年,北京郊区农村学校教师。1978-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1997年,留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前理事长。编写多套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历史教科书。著有《史海萍踪》《海归心路》《回望美国》;编著《燕园陈迹》(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4年),合著《北大老宿舍纪事 ·中关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现已退休。作者授权发布。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以至妇孺皆知的思母诗,当属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自己在年少时,从未认真体会它字里行间的深邃情感。

母亲,如此熟悉的名词,多么神圣的称呼。然而,虽然在孩童时期,此诗早已烂熟于胸,脱口而出,甚至倒背如流,但有哪位真会认真考证“母亲”的由来和内涵?母亲健在时,又有谁会仔细专注地凝视她的照片?特别是她年轻时的形象?更有谁,特别是儿子,会特别留意她的喜怒哀乐、努力感受和体会那含蓄的母性之爱?


18岁的母亲(1940年)

年过古稀不孝之子,怀着感恩、愧疚的心情,试图归纳她的一生。

一、江南秀女

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仙逝三十三年了。

最近,在整理家庭相册时,重温了她1940年拍摄的照片。那年,她刚刚18岁,估计是进入大学时的头像。仔细端详母亲的面庞,可能谈不上多 18岁的母亲(1940年)

么美艳、靓丽,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女性。但慢慢品鉴,便发现了她蕴含的端庄、恬静、内敛、清秀,眉宇之间还闪现着几分英气,十分耐看,属于江南“小家碧玉”型女性。总之,母亲是个江南秀女,具有精巧淡雅的地方气质,是中国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风格的结合,展现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风潮过渡变迁的时代缩影。

如今已届75高龄的老人,仔细端详自己母亲18岁(出生于1922年)时的玉照,并试图与她隔空对话交流时,心里顿感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二、家庭至上


母亲最大的优点,就是恪守家庭至上的理念。

虽然她自小生长在较为家境叫好的人家,但年轻时母亲不幸早逝,父亲也在壮年时离世,家道至此中落。就是这样一个纤弱女子,毅然放弃在金陵女子大学的学业,进入报社,开始了编辑生涯,以微薄收入,供下面四个弟妹们的生活和学业。后来,她回绝了可以远赴美国的婚事,甘愿陪伴父亲这一两袖清风的青年学子,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在解放大军渡江的前夕,她留守在南京,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她始终把家庭放在首位,照顾好自己的兄弟姐妹。婚后,她尊敬公婆,相夫教子,少言寡语,默默付出。

三、忍辱负重

解放后,她随父亲从南京来到北京,住在沙滩红楼。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全家搬到西郊中关园。父亲在北大东语系任职,她在人民出版社历史室任编辑。生活从这一刻起,充满了憧憬与新生的希望。无奈好景不长,1957年,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知深浅,写了一篇意见,发表在北大校刊上,因此被打成右派,连降三级,并被发配到门头沟劳改,从此蒙受不白之冤长达22年。那时我们都很年幼,陈选弟才3岁,还有祖父母需要供养。

在巨大的压力下,她对父亲不离不弃,承担了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从此,她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艰难黑暗的日子。难怪,60年代,她原来的一头乌黑秀发,瞬间飘雪。分析起来,应是父亲问题的折磨所致。

父亲出了问题后,她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坚信他绝不是什么坏人,不承认那“莫须有”的罪名。她坚信丈夫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为了丈夫,为了公婆,更为了三个子女,她只有忍辱负重,保住这个家庭,从未萌生与父亲离婚的想法。相反,她在生活、学术、精神上继续默默支持、鼓励父亲。她以自己并不算高的工资来养活全家。再加上当时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家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从1957年直到1979年的22年中,她顶着“右派老婆”的帽子,在单位里忍辱负重,强忍泪水,孜孜不倦地工作,用自己的事业和成绩,以双倍的努力去赢得旁人应有的尊重。

20世纪70年代,她明明病魔缠身,还要去湖北咸宁的文化部干校,在那里挑石灰、种蔬菜。那时她已患有肾病,也就是那几年的辛劳,最终导致她肾功能衰竭。1992年,她终于熬到灯枯油尽,在70岁时不舍地撒手人寰。

四、寂寞春蚕

母亲自小品学兼优,文史素养很高。解放前,她在报社任编辑。解放后,随父亲到北京后,通过考试进入人民出版社历史室。由于该出版社的特殊地位,在四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她努力工作,竭力耕耘,默默无闻,做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为新中国初期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普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业务范围是中国历史,编的大部分都是几十万字的专业性书籍。在她手下,出版了一些很有分量的著作,整理了不少古代文化遗产。20世纪50、60年代起,母亲参与组织、编辑出版了多种多类的历史巨著,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母亲在单位

和《中国近代史》上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1-4册1962年),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要》(共四册1962-1966)等很多重量级的历史著作。但在那个时代,编辑人员从来不允许署名,母亲成为纯纯粹粹的“与人作嫁衣裳”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典型。他默默无闻地贡献,直到1992年去世,为新中国的历史研究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她所接触者,均为一些大牌历史学家。她还必须参加选题组稿,为大学者的稿件东奔西走,还要为文稿中的存疑之处,跑图书馆、查资料。她尊重权威,但不惧权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为充实自己,还自修俄语,并且翻译过一本俄文著作。她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报纸,阅读各种书籍。

1985年,母亲退休了。因新成立的《丛书》编辑室任务重、时间紧、人手新,她又拖着病体,继续协助工作。她组编的黄永年先生的《〔新唐书〕与〔旧唐书〕》、马振芳先生的《〔聊斋志异〕评析》等,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高雅,被誉为《丛书》中的佼佼者。

小时候,我们不理解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感觉论水平,她满可以去搞些研究工作,甚至自己写书,如今却纯粹为他人作嫁衣裳。辛苦不在话下,还无名无利——编辑的工资远低于教授、学者;而且那时的书籍从来不将编辑的名字列出。有时我们和她谈到这个问题,她总是心平气和地淡淡一笑:“什么工作都要人做啊。”就这样,从青春年少到暮年时光,就这样辛勤耕耘几十年。

其实,她的业务水平很强,可是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不仅政治上受到歧视,职务上也迟迟得不到提升。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被晋升为副编审。这时,虽然她的黄金岁月早已流逝,但她对编辑工作的热情没有熄灭,仍然乐此不疲地逐句逐段帮助作者推敲、修改。有些稿子质量不错,但不适合自己在自己出版社出版,你就会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努力推荐到其他出版社。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一些青年作者的书出版后,得到各方好评,有的还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

在出版社里,为了使出版事业后继有人,她还扶掖后进、细心指导,培养出很多年轻编辑,并得到他们由衷的尊敬。一位后辈这样赞扬你:“鸳鸯绣取从人看,要把金针度与人”。她的编辑工作经验和作风,已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她每天都要接到许多作者的来信,有询问、有要求,也有关怀。每当看到她在灯下细读这些信件时,能看到她脸上浮起了一缕满足的笑容。是啊,能够献身这种有意义的工作,她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她的一生,忙于“为他人做嫁衣裳”,就是没有留下自己署名的文章和著作。我们为她感到深深的遗憾。

五、孟母风范


父母,特别是母亲,对我们三子女的教育抓得很严。母亲从不对我们大声呵斥,而是柔声细语地规劝,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充满兴趣地完成。

在母亲的安排下,我们三人的每日文化学习,有几门必修课:

1.每天必写一篇日记,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母亲亲自批改。

2.抓紧时间练习书法。

3.认真读书,读好书。

她每次从城里回来,都带回大量的书籍供我们阅读,有的是买的、有的是从她单位图书馆借阅的,比如林汉达的《东周列国故事集》,丛书、格林童话,还特地为我们订阅《小朋友》《少年报》《少年文艺》等杂志。在文学历史修养上,她有意识地培养我们最基本的国学基础,认真帮助我们讲解唐诗宋词。买了《唐诗300首》和全套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让我们从小就受到历史、文学和艺术的熏陶。 她还让留苏归来的舅舅为我们教俄语。当时的生活,虽然比较拮据,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破费,坚持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食粮。有时,她特意为我们买票,去东四工人俱乐部看文艺节目,去苏联展览馆看苏联的芭蕾舞。

此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母亲的工作特性,北大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经常光临寒舍与母亲讨论书稿,不仅令蓬荜生辉,还使我们得以亲身体会这些大学者的道德文章。在她组稿的过程中,我经常作为交通员,为翦伯赞、周一良、田余庆、张传玺等大学者送取文稿。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使我亲身感受到史学大家的风范,从他们的谈吐和对“小屁孩”慈祥和蔼的谦谦风度,给我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拓宽了我们的见识、眼界,人格修养也得到很大提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约1963年,我来到与北大附小一墙之隔的燕东园翦伯赞的小洋楼【1】,为母亲转送书稿。老先生和夫人在他家的客厅“接见”了我。只见老先生一头银发,打理精致的 短须、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燕东园翦伯赞故居

热情地我攀谈,关心我的学业和附小的教学情况,还托我回家问母亲好,感谢她的辛勤工作。谈话间,一位气质高雅、风度不凡的女青年,前来为我倒茶,估计就是老先生的千金了,印象中她是北大的学生。小顽童过于幼稚,话不投机,与老先生大约寒暄了十几分钟,我便知趣地起身告辞。以后的不断送稿收稿,老先生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领略了大家风范。

在生活上,父亲出事后,工资骤降,母亲的收入成为家庭的重要来源,一家七口的衣食住行都要精打细算,让我们尽量吃好,长身体的时候省吃俭用。我已经成人后,他还亲自带我看病,我上山下乡需要报名时,他亲自陪我去内蒙古办事处去了解情况。她当时46岁,原来对孩子的学习和前程抱有无限期待,现在却是送儿子去苦寒之地当农民,而且当时我的肝炎还未彻底痊愈。从现在中青年父母的角度看,当时将近半白的母亲,心里是如何失望与悲凉,似乎是不难想象的、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她把这一切深深埋在心底,从未抱怨一句。1966年9月20日,前往内蒙古的绿皮车从北京站启动了,顿时车上车下一片哭声,在熙熙攘攘的送行人海的深深后排,我找到了母亲那凄苦悲伤的面容,看到了她无力挥动的柔弱臂膀。

六、无尽的亏欠


母亲与我们仨(1959)

回忆起来,对母亲最大的亏欠,是违反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那时,我们兄弟二人,义无反顾,积极报名去东北插队或军垦。从现在做父母的、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儿女们在大好年华,不能上学,而是北上千里

去农村务农,心情将是怎样的失落。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也只能把这种遗憾深藏于心底。20世纪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们仨又偏偏在她渐入老年时,远去异乡,不能陪在她身旁,伴她安度晚年。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太多对不住她的地方,给她添了太多麻烦,让她失望和心碎。有那么几件事,尤其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其一,1964年,我和弟弟在她的单位闯了大祸,给她带来大麻烦。那年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正值十一假期,母亲为了我们这些“郊区”孩子能进城开开眼,安排我们在人民出版社住几天。这里离王府井、天安门一箭之遥。我当时14岁,弟弟10岁,涉世不深,极端幼稚。 有一天下雨,不便外出。我们俩感到百无聊赖,想在办公楼里打乒乓球。听说,楼里就有一个乒乓球室。我们不知哪里找到一把门钥匙,便在这个五层楼的楼上楼下,一个一个房间逐个寻找。当时,每个房间的钥匙孔上都已贴上封条。我们年幼无知,竟然不假思索,用钥匙把一个个门锁上的封条捅开,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根本找不到想象中的乒乓球室。次日,事情闹大了,社里的保卫科,经过不太复杂的过程就破案了。我们小孩子的“失误”成为母亲的罪名。试想,当时已经深受父亲问题折磨七八年的母亲,处境变得更加困难。丈夫早已“臭了”,两个儿子还那么不争气,她的绝望可想而知。

其二,1977年,我们兄弟俩第一次参加高考。当时的“极左”遗风仍然强大,我们主要因父亲问题双双名落孙山。记得,母亲立马一病不起,躺在床上默默无语。我们两个失败者,心里更在流血,深深自责,但又不知如何宽慰她。回想1962年,陈端姐以第一志愿顺利考入101中,1964年我也不大费劲地考入北大附中,那时母亲的心里一定是骄傲、自豪和愉悦的。丈夫虽“不争气”,几个孩子却很给力,她的心理终于得到某些平衡。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终于露馅,原来真的不怎么样啊!她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好强母亲,失落和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

其三,母亲去世后,我始终深刻反思、痛苦纠结的是,我们当时为什么没有认真考虑为她“换肾”的想法。那一幕印象深刻,始终无法忘却。那是80年代后半期的某一天,她因肾衰竭逐渐恶化,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时空就是那样凑巧,1950年秋,我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又到这里相聚。已经63岁的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呈现出病入膏肓的状态。当时,一个病房两人。她的病友是一位25岁的国航空姐,虽然面色略差,毕竟青春依旧在。她的病情实际上相当严重,医生说,必须进行肾移植了。母亲很羡慕女孩子的治疗方案,也间接试探性地向我们暗示了同样的想法。回想起来,我当时居然没有任何积极反应,也没有回去与家里商讨。是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吗?还是她的年龄和病情只能进行保守治疗?作为一个三四十岁的长子,居然没想到找主治医师认真讨论一下?直到现在还苦苦反思,不得要领。如果当时手术成功,或许她能存活更长的岁月,多看看国家的进步、多享受生活质量的改善,多分享子女的成功喜悦,多享受几年充满亲情的天伦之乐……

其四,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公交拥挤,但几乎用不起出租车。她每次到协和医院看病,我只能用自己的破旧自行车驮着她,来回奔波。她不断消瘦的臀部肯定是疼痛难忍,但从未听她哼过一声。只叹,等我拥有私人汽车时,她早已撒手人寰,没有机会再感受儿子对她的孝心了!


此生与母亲的最后一张合影(1990年)

其五,她入住解放军309医院进行透析时,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1990年,我进入不惑之年,居然还“疯狂地”赴美留学,忙得没工夫经常去探视她,陪她聊天。出国前一天的下午,我才去告别。那天,母亲并没有太多的话,只是嘱咐我好好读书,保重自己,早日学成归来。分别的时候,母亲强撑着病体起身、步履蹒跚地送我到楼梯口,最后我握着她瘦骨嶙峋的手,强忍着眼泪离去。我和母亲大概都心照不宣—这极有可能就是诀别了。母亲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我头也不敢回,急匆匆地快步离去。

最后,两年后,母亲在刚刚过完七十大寿不久,就满怀着对世间和亲朋好友的不舍和眷恋,在解放军309医院走完了她命运多舛的人生。1992年,母亲去世时,我在美的学业正处于期末考试和提交论文的紧张时刻,加上路途遥远,没能归国送她最后一程。现在检讨,已经完全没有意义。无论如何,这是不可饶恕的最大不孝。

七、告慰母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79年,特别对母亲来讲,灿烂、温暖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1978-79年这两年,真可谓“多喜临门”啊!


首先,父亲的冤案终于得以彻底平反。北大东语系人事部门,当着父亲的面,打开他厚厚的档案袋,彻底消除了1957年问题的所有记录。父亲的污名终于洗清后,回到教学和科研岗位,重新培养学生,著书立说。改革开放后,父母在寓所书房

母亲多年紧锁的双眉,终于彻底舒展开,脸色也立即随之红润起来。


八、晚年时光

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接踵而来,“多喜临门”的局面出现了。让她如释重负的是,自己扣在头上的“右派老婆”的恶名也随风而逝,终于可以轻松地在单位工作了。可惜,那年她已经57岁。

她最高兴的,应该是自己的两个儿子终在1978年高考时,双双金榜题名,为她正了名,增了光。那年,我28岁,弟弟24岁,完成了原本18岁时就应完成的任务。 我考入北师大历史系,弟弟则被吉林大学日语系录取。关键是,我们“右派子弟”的臭名也终被抛到九霄云外。

之后,我们兄弟俩都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这写她都亲眼看到了。我们俩终于让世人、让她的同事、邻里、亲戚们明白,她的孩子本来其实是不孬的,只不过是时运不济罢了。如果她再多活五六年,待我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来时,她一定会更加高兴的。

最值得她欣慰的是,她们江家的几个兄弟姐妹及子女,都事业有成,特别在理工科方面,在行政工作方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最值得她骄傲的,是江家的年轻一代中产生了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这就是她的侄子,即我二舅的儿子,我的表弟江雷了。


江雷院士

江雷,196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经过吉林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联合培养,成为著名无机化学家、纳米材料专家。20世纪底,他加入“千人计划”, 毅然从日本回国效力。从44岁起,他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我另一个表弟,即我小舅的儿子,是北大物理系本科硕士联读生,是北大校长陈佳洱的研究生,后来成为隐姓埋名的火箭专家。他的弟弟则是核电专家。江家第三代当中还有不少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和科学技术部门领导。


张宗亮院士

此外,她妹妹的女儿,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2】喜结连理。 她妹妹一家的幸福,就是她本人的幸福。我也为我自己的表妹夫妇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如果母亲九泉有知,这些优秀家人

取得的成就,也足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了。

2013年,随着父亲的去世,母亲和父亲终于相会于北京长城脚下的凤凰山陵园。

我目前住在海淀区,居所楼层很高。每天,我在楼道上都会驻足北望。能见度好时,北面的苍苍燕山清晰可见,母亲和父亲的最终归宿就在那山脉深处,那里也是她们江家的家族墓。

她与自己的丈夫和弟弟们永远聚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的。

2025年 暮秋 北京


[1]这里,顺便加上一段小插曲。紧邻翦伯赞的宅子,有一座坡度很大的小拱桥。好象是1964年的某一天,翦伯赞先生乘着小车外出,印象中数学系老教授的孙子正好在桥上趴着玩耍。由于桥的坡度过大,司机爬坡时,对面趴在桥上的小孩根本不在他的视线内。爬过桥面顶部下坡时,司机才猛然发现孩子,可惜已经太迟,孩子就这样不幸夭折。此事故在当时的北大校园内传得沸沸扬扬。无论如何,如果迷信的话,此乃凶兆也。数年后1966年的动乱中,翦老和夫人就一起自尽于家中。这只是一段题外话,不知当说否。

[2]1963年出生,1984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士,天津大学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马刺首败多惨:最多落后31分榜眼受伤 文班14中4+前三节7中1梦游

马刺首败多惨:最多落后31分榜眼受伤 文班14中4+前三节7中1梦游

醉卧浮生
2025-11-03 11:28:35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通文知史
2025-10-15 21:00:03
172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晕了…

172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晕了…

健身迷
2025-10-16 10:10:40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86岁老人随口乱说代号,儿子上报后,国安领导:马上接通中央部委

知鉴明史
2025-10-23 14:01:49
不敢认!“这还是李宗伟?”43 岁近照引热议!

不敢认!“这还是李宗伟?”43 岁近照引热议!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03 12:28:01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被查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被查

新京报
2025-11-03 10:07:06
你遇到过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护士这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你遇到过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护士这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02 00:15:03
“黑马”泰州队夺冠,奖励传言炸翻全网?江苏省体育局:假的,未听说这样的奖励

“黑马”泰州队夺冠,奖励传言炸翻全网?江苏省体育局:假的,未听说这样的奖励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14:13:12
比三冠王赛季还疯!哈兰德“推土机”式进球,碾出英超新纪录!

比三冠王赛季还疯!哈兰德“推土机”式进球,碾出英超新纪录!

足球王国
2025-11-03 15:53:52
湖人三连胜!29+26+25,布朗尼惊天一扣,老詹激动坏了

湖人三连胜!29+26+25,布朗尼惊天一扣,老詹激动坏了

准者篮球训练营
2025-11-03 15:59:48
吉隆坡首会,中美军方谈崩了?美防长提的要求,董军一个也没答应

吉隆坡首会,中美军方谈崩了?美防长提的要求,董军一个也没答应

来科点谱
2025-11-02 09:31:28
雷军这波“自杀式公关”,暴露了小米的流量焦虑

雷军这波“自杀式公关”,暴露了小米的流量焦虑

热点菌本君
2025-11-02 15:26:23
奇怪!上官正义协助警方解救被贩卖的婴儿后,自己却被控制数小时

奇怪!上官正义协助警方解救被贩卖的婴儿后,自己却被控制数小时

火山诗话
2025-11-03 07:10:37
郑丽文就职现场,韩国瑜做重磅报道,承诺国民党“全面赢回执政”

郑丽文就职现场,韩国瑜做重磅报道,承诺国民党“全面赢回执政”

蓝色海边
2025-11-03 15:56:00
从明天起,关心这些打NCAA的中国青年才俊

从明天起,关心这些打NCAA的中国青年才俊

林子说事
2025-11-03 14:55:09
社会因为缺钱,已出现这4个明显的变化,你有没有注意到?

社会因为缺钱,已出现这4个明显的变化,你有没有注意到?

猫叔东山再起
2025-11-03 09:40:03
小米粥再次被关注,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喝小米粥,或有8大改变

小米粥再次被关注,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喝小米粥,或有8大改变

周哥一影视
2025-11-01 09:05:09
佟丽娅现身深圳罗湖水贝买珠宝!打扮朴素眼袋重,毫无明星气质

佟丽娅现身深圳罗湖水贝买珠宝!打扮朴素眼袋重,毫无明星气质

柠檬有娱乐
2025-11-03 10:38:49
重大利好,300402,“20cm”涨停!储能市场迎来拐点,社保重仓股曝光

重大利好,300402,“20cm”涨停!储能市场迎来拐点,社保重仓股曝光

数据宝
2025-11-03 12:20:05
弃车保帅!太子集团陈志末日已到,是被“自己人”灭口的

弃车保帅!太子集团陈志末日已到,是被“自己人”灭口的

吃瓜局
2025-10-31 21:11:55
2025-11-03 17:16:49
學人Scholar incentive-icons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
1491文章数 2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90后跨国夫妻,到浙江山居:花20万租20年,值了!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靠关税阻止8场战争 遭反问"为何对普京没用"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靠关税阻止8场战争 遭反问"为何对普京没用"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最新省市GDP:谁在飙升,谁掉队了?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手机
数码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手机要闻

荣耀 GT Pro 系列手机官宣正在适配腾讯《王者荣耀》144 帧

数码要闻

Steam 10月软硬件调查:RTX 3060居首、AMD CPU持续逼近Intel!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美总统威胁对尼日利亚动武 尼方回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