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高校横向课题成‘金钱游戏’”的曝光,在学界引发热议。某高校青年教师透露,校内明确横向课题经费指标:教授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不达标者年底扣绩效,这一现象撕开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积弊。
所谓“横向课题”,由来已久,本有其价值。与依赖财政拨款、侧重基础研究的纵向课题不同,横向课题由企业等非学术机构委托,聚焦实际问题,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纽带。然而,当部分高校将其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良性机制开始扭曲。
为达标,教师们各寻“捷径”:自掏腰包找企业“挂名”、借款凑经费,甚至通过中介与企业形成造假链。企业出名义委托,教师付“合作费”,双方各取所需,唯独丢了科研的严谨与价值。这种“认真作假”的荒诞,本质是“唯项目论”“唯经费论”的具象化,让学术评价天平倾斜:衡量能力的不再是成果创新与实效,而是冰冷的指标数字。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高校对教师自掏腰包造假并非不知情,甚至默许暗示。究其原因,教师课题数量与经费规模,关联学校科研排名、资源获取,在“唯数据”逻辑下,校与师形成“利益捆绑”,共同陷入造假漩涡。这不仅消磨青年教师热情。他们本该深耕学术,却被迫在“找项目、凑经费”中耗才华;更污染科研生态,让学术公平成空谈,成果沦为“纸面文章”。
高校是科研殿堂与人才摇篮,打破造假怪圈需主动破局。一方面,挣脱“唯项目”“唯经费”枷锁,建多元考核体系,将成果应用价值、人才培养质量等纳入评价,让职称回归能力、项目回归科研本质。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课题过程监管,严查造假,斩断灰色链条,守住学术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脱离“指标焦虑”,让高校重拾“以质论英雄”初心,让科研成果扎根实际问题。横向课题不该是晋升“拦路虎”,而应是服务社会的“铺路石”,这需要高校、学界共发力,还学术一片净土。
原标题:《微言 | 高校横向课题成教师晋升“拦路虎”,荒诞造假链何时休?》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