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原平方(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
![]()
▲ 武汉一家公司发来的企业实拍视频和合作说明。图/红星新闻
“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如果不能完成这么多科研经费的横向课题,年底就要扣绩效奖金。”这是西北某高校一名青年教师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他所面临的横向课题考核压力。
令人唏嘘的是,这些钱并不是给大学教师的薪酬奖励,而是不同职称教师必须完成的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硬指标,如果无法达标,“年底就要扣绩效奖金”。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不少高校,“横向课题除了影响考核绩效,还影响职称晋升”。
不仅如此,一些高校对引进人才的经费发放也与横向课题挂钩,号称给予100万元引进经费的高校,到了发放后期会提出要求:“100万元引进的人才,如果横向课题做不到80万元,后期就拿不到学校当初承诺的100万元。”
基于这样的压力,为了跨过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这样的“硬性门槛”,不少老师不得不四处找亲靠友拉课题。更有甚者,不惜自掏腰包、向他人借钱,再通过企业走账的方式来凑经费,还有人选择贷款或求助中介,只为完成横向课题考核。
有需要自然就有市场,这一乱象于是催生出灰色产业链。据报道,武汉一家中介公司就公然宣称,50万元的课题教师仅需出资5万元,通过分期循环操作就能制造经费流水,验收表、效益报告等虚假材料更是一应俱全。
这种“花钱买指标”的操作,已然扭曲了高校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选拔优秀教育人才、科研人才的初衷,让本应严肃的学术评价体系沦为一场充满金钱味道的数字游戏。
高校的横向课题,本是高校服务社会、实现产学研融合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同时也能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反哺课堂教学与理论探索。
真正有价值的横向课题,应是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等合作方基于共同需求开展的合作。教师在其中发挥专业优势,为合作方提供技术支持、决策咨询等服务,合作方则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与实践条件,最终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但如今,在一些不具有强竞争力普通高校、特别是二本院校“一刀切”的考核机制下,横向课题的本质被严重扭曲,经费数额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至于课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能反哺教学,却被抛诸脑后。
这样的横向课题,不仅无法实现产学研融合的目标,还浪费了学术资源、带坏了学术风气。
当高校将横向经费数额作为考核教师的硬指标,甚至与职称晋升、绩效奖金、人才引进经费挂钩时,教师的精力无形中会被严重分散,也无可避免地沦为金钱游戏甚至数字游戏。
要改变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摒弃“一刀切”横向经费考核标准。应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科研成果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学科建设贡献等专业指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
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考核评价机制的监管与引导。如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制止高校以横向经费作为考核、晋升硬指标,对存在“花钱买指标”相关乱象的高校进行纠偏处理等,维护正常的学术秩序与教育生态。
高校更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理性看待“申大”“申硕”,将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核心目标,而不是硬性要求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完成规定数额的横向到账经费,以助学校达标完成的目的。
如此,才能让教师重新回归教育与科研的本质,让高校年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真正成为遴选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新媒体编辑 王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