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5年的硅谷,阳光依旧明媚,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虑。咖啡馆里,曾经讨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的工程师们,现在低声交流着“如何转型AI产品经理”或“考取云架构师认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被优化的“前精英”。
过去三年,超过10万名中年科技从业者——35到45岁之间的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设计师——从Meta、Google、Amazon、Apple、Adobe等科技巨头的工牌墙上消失。他们不是能力不足,恰恰相反,他们是过去十年互联网黄金时代的建设者,是硅谷“智力崇拜”的象征。然而,当生成式AI的浪潮席卷而来,这套旧秩序被彻底颠覆。
新潜规则已至:公司不再雇佣“天才”,而是采购“算力”。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经济周期性裁员,而是一场关于“生产要素”价值的根本性重估。在AI时代,资本的逻辑发生了质变。
一、从“人力资产”到“数据燃料”:天才的贬值之路
在2010年代,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密度”。谷歌的“20%自由时间”、Facebook的“黑客文化”,本质都是对高智力个体的极致信任与投资。一个顶尖工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写的代码,更在于他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那些难以言传的经验、直觉和创造力。公司愿意支付百万年薪,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天才”能带来指数级的创新回报。
但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公司用过去十年积累的代码库、设计稿、产品文档、会议记录来训练内部AI时,这些“天才”的隐性知识,被系统性地提取、编码、固化到了模型参数之中。
曾经属于个人的“智力资产”,瞬间变成了公司的“公共数据资产”。 一个训练有素的代码生成模型,能调用十万名工程师的历史经验;一个产品决策AI,能综合百万次A/B测试的结果。个体“天才”的边际贡献,被无限稀释。
于是,资本开始重新计算投入产出比:雇佣一个年薪35万美元的“天才”工程师,年成本约50万美元(含福利、办公等);而购买算力,训练一个能在80%场景下替代该工程师的AI系统,初期投入虽高,但一旦建成,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且7x24小时无休。更关键的是,AI不会跳槽,不会要求升职加薪,不会因家庭原因离职。
“养人”变成了“买服务”。公司不再需要长期投资人力,而是按需调用算力。
二、算力:智能时代的“生产资料之王”
马克思说,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产关系。在AI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不再是服务器或带宽,而是高性能计算集群(GPU Farm)。
英伟达的H100芯片,成了这个时代的“石油”。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产能,成了“战略矿产”。云计算巨头(AWS, Azure, GCP)的核心业务,从“卖虚拟机”转向“卖AI优化实例”。
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CapEx)结构,揭示了这场革命。Meta在2024年宣布,年度CapEx将达450亿美元,其中超过70%用于AI基础设施,远超其全年薪酬支出。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资本支出同样飙升,重点投向量子计算和AI数据中心。
这背后是清晰的资本逻辑:算力是可规模化、可垄断、可产生复利的资产;而人力,尤其是高成本的资深人力,是线性增长、难以管理、存在“老化”风险的负债。
裁员省下的钱,不是分红,而是被迅速转化为对英伟达的预付款、对数据中心的扩建、对下一代AI芯片的投资。这10万被裁的中产,他们的“智力残值”,正在为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买单。
三、被抛弃的“中产困境”:高不成,低不就
为何是35-45岁的中产成为重灾区?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价值断层”:
对上:他们无法与公司创始人或顶级AI科学家竞争战略价值。后者定义AI的方向,是真正的“算力驾驭者”。
对下:他们无法与25岁的年轻工程师竞争“成本与学习速度”。年轻人更易掌握新工具,薪资要求更低,更适应“AI协作”工作流。
对AI:他们的核心工作内容——编码、设计、数据分析、文档撰写——恰好是当前AI最擅长的领域。
他们成了“高成本执行者”,而AI,正是为此而生的“低成本超级执行者”。
更残酷的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加剧了困境。房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让他们难以承受长期失业或降薪转行。许多人尝试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但AI降低了创业门槛,也加剧了竞争。一个由AI驱动的三人团队,可能就完成过去需要三十人的工作。
四、新希望:从“被替代者”到“AI驾驭者”
绝望并非终点。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职业,但也会创造新机会。
未来十年,高价值的角色将属于那些能驾驭算力、定义问题、注入人性的人:
AI指挥官(AI Orchestrator):不再亲手写代码,而是设计AI代理的工作流,管理“数字员工”团队。
问题架构师(Problem Architect):在模糊的现实中,精准定义“正确的问题”,这是AI无法自发完成的。
伦理守护者(Ethics Steward):在算法决策中,嵌入人类价值观与同理心。
创新策展人(Innovation Curator):连接技术、市场与人性,发现AI无法预见的“空白点”。
这10万被抛弃的中产,他们的经验、判断力和行业洞察,依然是无价之宝——只要他们愿意放下“天才”的执念,从“执行者”转型为“指挥者”。
结语
硅谷的这10万人,是AI时代转型的阵痛缩影。他们不是不够优秀,而是被时代的巨轮暂时抛下。公司不再养“天才”的潜规则,揭示#热点观察家#了资本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但人类的价值,从不在于与机器比谁算得更快。而在于提出机器想不到的问题,在于在数据之外看见人性,在于在效率之上守护意义。
被抛弃的从来不是人,而是旧的角色。真正的“天才”,是那些能在变革中重塑自我的人。算力可以购买,但智慧,永远需要觉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