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俄总理米舒斯京访华:重塑能源贸易新规则亟待达成

0
分享至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这次来中国,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 他人还没到,俄方学者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放出风来:这次要跟中国重点谈谈“采购折扣新机制”。

说白了,就是俄罗斯觉得现在卖给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价格太低了,想找个办法“涨涨价”。 这可是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高层第一次这么公开地触碰这个敏感话题,背后是克里姆林宫越来越瘪的钱袋子带来的焦虑。

所谓“采购折扣”,是俄乌冲突爆发、西方严厉制裁下俄罗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为了维持国家经济命脉,俄罗斯必须为它的石油、天然气寻找新买家,而中国成为了最重要的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向中国、印度等“友好国家”出口能源时,实际执行的是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这种差价就是“折扣”,它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但双方心知肚明的安排。

这种折扣有多大呢? 对比一下就很清楚。 俄罗斯卖给印度的乌拉尔原油,价格一度比国际基准的布伦特原油每桶低25美元以上,这几乎是“贴钱卖油”。 虽然对中国出口的折扣从未公开明说,但从俄罗斯财政部公布的贸易数据和结算金额推断,中方享受到的价格同样颇具优势。


三年来,这种折扣机制保证了俄罗斯的能源能够持续出口,避免了油气“烂在手里”的极端情况,为俄罗斯顶住西方制裁压力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流。 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时间推移,其对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侵蚀效应越来越明显。

米舒斯京此行,标志着俄罗斯对华贸易心态的一个转变。过去几年,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能源有出路,多少有点“单方面求销路”的意味。 而现在,他们开始试图“谈条件”了。

俄罗斯想要的“新机制”,并非简单地要求中国每桶油多付几美元。 而是希望结构性调整定价公式,让折扣的计算方式更复杂、也更有利于俄方。

比如,折扣能否与国际油价波动动态挂钩? 能否更大比例使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以彻底规避美元汇率风险? 或者,能否签订更长期的供应合同,并在合同中设定一个对俄方更有利的“固定折扣”或“底价”? 这些才是俄方真正关心的议题。


推动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联邦预算面临的巨大压力。战争消耗了巨额资金,而全球能源市场的疲软又让俄罗斯的“资源换外汇”模式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俄罗斯的原材料收入下降了超过20%,财政赤字规模达到预期的五倍,迫使政府不得不削减第四季度的开支。

用通俗的话说,克里姆林宫的钱袋子快见底了。 在这种窘境下,中俄贸易中长期存在的这块“折扣”空间,自然被一些俄罗斯精英视为可以“抢救一下”的救命稻草。

面对俄罗斯希望重谈价格的意愿,中方手握多重筹码。 当前的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这让中国处在非常有利的位置。

2025年以来,国际油价并未如一些产油国希望的那样持续高企,布伦特原油在10月的均价甚至跌破了每桶85美元。 同时,全球天然气市场也因为欧洲库存充足和中东局势阶段性缓和而保持稳定。 需求端则由于全球制造业疲软和消费不振,显得并不旺盛。

中国的采购策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显得游刃有余。数据显示,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增长了近12%,但总支出增幅却不到7%。这得益于中国成熟的多元化进口渠道和灵活的采购组合(包括现货与期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相比之下,俄罗斯面临的处境要艰难得多。 西方市场的大门依然紧闭,而中东的产油国也在积极争夺亚洲市场份额。 俄罗斯国内的能源公司利润下滑,上缴的税收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联邦预算的紧张。

俄罗斯能源部长此前已警告,如果不能重新谈判对华和对印的供应协议,财政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到2026年。 因此,在当前的能源价格走势下,中方其实无需急于做出让步,时间显然站在中国这一边。

米舒斯京此行的议题,绝不会仅仅局限于能源价格。 这场博弈的实质,是俄罗斯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下,试图与中方进行一场更广泛的利益交换。

除了能源,农产品是另一个俄方希望扩大出口并寻求更好价格的领域。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俄罗斯的农产品,从大豆到肉类和乳制品,就曾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出口额从2014年的11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40多亿美元。

如今,面对特朗普政府可能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摩擦,俄罗斯显然希望再次抓住机会,扩大对华的农产品出口份额,并寻求更有利的价格条件。

结算货币是另一个关键战场。俄方希望大幅提高人民币和卢布在双边贸易中的结算比例,这既是出于“去美元化”的战略考量,也是为了构建更不受美国制裁影响的支付通道。


尽管人民币在中俄贸易中的结算比重已超过50%,但中方对此的态度是积极而审慎的。 中方支持扩大本币结算的趋势,但前提是风险必须可控,节奏必须由中方主导,而不是为了满足俄罗斯的单方面需求而贸然推进。 对于汇率波动较大的卢布,中方则更加警惕。

因此,俄方真正想试探的是,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欧洲对华“脱钩”压力未减、甚至俄罗斯与印度贸易也出现一些分歧的复杂国际背景下,如果俄方在外交上进一步向中国靠拢,中方是否愿意在能源定价、支付方式乃至联合能源基础设施(如管道、港口)建设上,给予俄方更多的灵活性。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俄之间的大型能源合作谈判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


这条规划中每年可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管道,谈判过程异常艰难。 俄方最初的报价策略是参照其对欧洲出口的天然气价格,希望获得一个较高的基准。

但中方凭借自身庞大的市场优势和多元化的天然气进口渠道(包括中亚管道气、海上液化天然气等),展现了强大的定力和议价能力。

经过漫长的博弈,中方成功地打破了俄方参照欧洲溢价定价的企图,最终达成的协议价格更符合亚洲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争取到了更为合理的能源供应成本。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市场的力量和中方的战略耐心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此次米舒斯京提出的“折扣新机制”,可以看作是类似博弈在新时代下的延续。 俄罗斯希望改变被动局面,但中方有着清晰的利益考量和坚定的谈判底线。

谈判桌前,俄方代表团成员的脸上写满急切。 而对于中方代表而言,他们更清楚市场的风向。 国际油价显示屏上的数字,远比任何言语更能决定折扣的幅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男女那点事儿儿
男女那点事儿儿
分享探讨商业智慧
273文章数 92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