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无完卵”,战争最残酷的地方,莫过于让普通人连安身之所都成奢望。持续两年的冲突,早已把加沙地带搅得满目疮痍:卫星图像显示,70% 的建筑因严重损毁不再适合居住,拉法市 89% 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北加沙 84% 的居民区沦为废墟。如今停火虽暂时生效,可加沙人面临的却是 “有家难回” 的绝境 —— 街道被瓦砾堵塞,废墟下埋着遗体与未爆弹,清理、排爆、重建样样离不开重型设备和专业专家。可境外两公里长的救援机械队伍只能原地待命,排爆专家难以前往,难道政治博弈的僵局,真要让加沙人的希望在废墟中慢慢冷却?
先说说加沙的 “废墟围城” 有多绝望,70% 的损毁率可不是冰冷数字。对拉法市的居民来说,回家意味着踏过断壁残垣,在坍塌的房屋间寻找一丝昔日痕迹;对北加沙的难民而言,所谓 “住所” 不过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抬头就是被炸毁的建筑骨架。50 多岁的民防队员拉伊德,这两年几乎全靠双手在瓦砾中搜救,消防车早已破旧不堪,救援器材在轰炸中损毁殆尽,“我们就像徒手挖山,有时挖一整天,也只能找到一具遗体”。更让人心碎的是,他弟弟的家被导弹直接命中,30 人被埋在 18 米深的弹坑下,连一块完整的残骸都没找到,这份伤痛成了他永远的执念。对加沙人来说,废墟之下埋着的不只是家园,还有亲人的念想和生活的希望。
![]()
重型设备的缺口,简直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哈马斯早就列出急需的吊机、钻机清单,可这些设备被以色列视为 “双重用途物品”,卡在拉法口岸外无法入境。要知道,很多遗体深埋在几米深的混凝土板下,或是坍塌的隧道里,没有重型机械,单靠人工挖掘堪比登天。民防队员们戴着简易防护装备,用铁锹甚至双手刨挖,不仅效率低下,还随时可能遭遇二次坍塌。更关键的是,不清理瓦砾,救援物资就难以运到内陆,临时医院、难民帐篷也没法大规模搭建。网友无奈调侃:“外面的设备多到排队,里面的人徒手挖废墟,这哪是救援,分明是眼睁睁看着希望被卡住。”
未爆弹的威胁,更是悬在加沙人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冲突留下的未爆炸弹、火箭弹残骸散落在街道、废墟甚至难民帐篷附近,对 Return 的居民和救援人员构成致命威胁。没有专业排爆专家和设备,这些 “隐形杀手” 随时可能夺走生命 —— 可能是好奇的孩子捡起不明物体,可能是救援人员挖掘时意外触发。而现在,加沙连基本的排爆工具都稀缺,更别说专业的爆炸物处理团队。世卫组织早就警告,未爆弹不清除,加沙就永远算不上安全区域,可这些急需的专家和设备,却因为边境封锁迟迟无法到位。
政治博弈的僵局,让人道主义援助成了 “纸上谈兵”。以色列以哈马斯未交出 19 具遗体为由,限制拉法口岸开放,导致救援物资和设备难以进入;哈马斯则表示,没有重型设备,根本无法定位和挖掘深埋的遗体,陷入 “要设备才能交遗体,交遗体才能进设备” 的死循环。可被夹在中间的,是 400 多万急需帮助的加沙民众。他们缺水缺粮缺药品,现在连清理家园、远离危险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此起彼伏,可实际援助却卡在政治博弈的关口,就像网友说的:“政客们谈条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废墟下的遗体还没安息,活着的人还在受煎熬?”
说到底,加沙的困境从来不是 “缺设备、缺专家”,而是缺打破政治僵局的良知与勇气。重型设备能清理瓦砾,却清不掉人心的隔阂;排爆专家能拆除弹药,却拆不散利益的纠葛。战争已经摧毁了加沙人的家园,不能再让政治博弈摧毁他们的希望。就像拉伊德说的,他不求报酬,只愿尽己所能为同胞服务,这份在苦难中坚守的人性之光,不该被冰冷的政治规则熄灭。
救援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无论分歧有多深,都该先放下执念,让重型设备顺利入境,让排爆专家尽快到位 —— 毕竟,清理废墟是为了让逝者安息,排除隐患是为了让生者安全,这是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底线。
你觉得该如何打破加沙救援的僵局?国际社会能为加沙民众做点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