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南京的王阿姨,今年56岁。最近几个星期,她发现身边跳广场舞的几位姐妹突然不见了身影。后来一打听,居然有人因“病毒感染”住院,最严重的一位还没来得及救治就离世。刚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普通流感,没想到小区才传出新消息:这竟是梅毒导致的悲剧。
一时间,王阿姨所在的微信群沸腾了,大家纷纷求医问药,怀疑自己是否中招。可有人私下问王阿姨:“梅毒不是‘过去’的病吗,怎么现在还这么严重?”
![]()
其实,今年上半年,国内多地疾控中心都公布了感染和死亡增加的报告。为什么这个被认为早已消失的传染病,近年来似乎又卷土重来?更让人恐惧的是,有些看似无害的习惯,恰恰成了这种疾病扩散的“帮凶”。尤其是第3个细节,很多人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正处于风险中。难道我们真的防不胜防了吗?又如何才能对梅毒说“不”?
很多人以为梅毒只存在于历史课本或特殊人群,但事实上,这种疾病正在以每年12.7%的速度上升(数据源自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度监测)。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近年来梅毒感染的比例显著增加,50岁以上感染者较2015年增长了将近20%。有专家指出,这主要跟社会观念的变化、健康知识缺失、以及公共场所预防措施不严有关。
![]()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染病,只要防控意识不到位,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梅毒初期症状不明显,有些人仅表现为轻微溃疡、皮疹或发热,很容易误以为是普通皮肤病或其他感染。一旦忽视,梅毒会逐步发展成心血管、神经系统甚至全身多器官损害,晚期死亡风险高达22%。
而近三年,不规范治疗和延误就诊造成的死亡病例,比上一周期增加了33%。所以,梅毒并非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威胁。
“随意共用私人物品”是隐形高危
细节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比如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毛巾等贴身物品。虽然日常非性接触传播并不高发,但伤口、破损的皮肤黏膜仍是可能的传染通道。有研究显示,近8%的非典型梅毒病例都和生活中无意识的物品共用相关。
![]()
“在不明卫生条件下做美容、拔罐、针灸等操作”
部分私人小作坊消毒措施不到位,器械交叉使用,极易留下隐患。据广州一项针对5000名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约有2.5%的感染病例来自于此类服务。千万不要贪图便宜、方便,而忽略了这些小细节。
“对伴侣健康状况掉以轻心”
尤其是在夫妻或长期同居关系里,有时因信任而忽略定期体检或主动沟通。但事实上,大部分新发梅毒感染都是在稳定亲密关系内出现的。医学研究指出,配偶互查和知情后及时治疗,能让家庭感染率下降60%。一旦出现溃烂不愈或不明皮疹,一定要第一时间求医。
“发现异常症状却讳疾忌医,盲目自行用药”
许多患者因羞于启齿,选择自己买药或拖延,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医生强调,延误治疗会让晚期死亡率比及时就诊高出3倍之多。每年都有不少患者,短短数月内因并发症加重而失去生命。
![]()
第一是提升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关注官方权威渠道发布的疾病知识,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持警惕。
第二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所有贴身物品,即便是亲密伙伴也不例外。美发、美容、按摩选择正规、有消毒资质的场所。不到来源不明的小诊所或美容店接受创伤性处理。
第三,夫妻或伴侣之间应定期体检,如有感染史更要诚信告知。国家卫健委已将部分高危人群纳入免费筛查范围,符合条件的人可主动参与。
第四,发现疑似症状后应立刻前往专业医疗机构,配合专业医生完成规范治疗。市面上所谓“快速见效偏方”,往往延误病情或带来更大副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