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如今那些不起眼的姓氏,在上古时期可能颇为有名。
就比如“姬”姓,虽然如今已经不太常见,但却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姓氏。
还有六个“官后代”姓氏,如今这六个姓可能不太常见,但是他们的祖上一定当过大官……
![]()
“三公”之姓
如果要形容一个人在古代朝堂上地位很高,那么就会说他“位列三公”。
《礼记》中记载,“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这三个官职。
然而,这三个官职不只是官职,它们还是一些人的姓氏。这三个官职为什么能称为姓氏呢?当然是因为它们“大”了。
![]()
“司马”这个姓的来源有很多种,最常见一种说法是“司马”起源于“程”。
周宣王在位时期,朝中有一位掌握军事大权,官居司马的大臣叫程伯休父。
程伯休父的祖先是重黎,重黎是唐尧手下的重臣,乃是司掌天地之官,非常厉害。
![]()
程伯休父作为重黎的后人,也继承了祖先的才能,屡次在战场上立功,功勋卓越。
他曾领命进攻徐国,大获全胜,周宣王就封他当了司马。
之后程伯休父又进攻薛国,再次立下大功,于是周宣王特许程伯休父以“司马”为姓。
![]()
程伯休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仲庚,次子名叫仲辛。
其中长子仲庚继承了程伯休父的司马职位,因此他这一脉就改姓了“司马”,而次子仲辛那一脉则是承袭了程伯休父的爵位安定侯。
之后他又带着他这一脉的族人移居到了太原,而且没有改姓。依然姓程。
![]()
这便是“司马”的第一种起源,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七百多年,司马家的人和程家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因此他们都奉程伯休父为祖先。
第二种说法是,“司马”源于“芈”姓。
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司马子反以官职为姓,他的后人就改姓“司马”,而子反本来应该姓“芈”。
![]()
第三种说法是,“司马”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晋国的韩厥。
春秋时期,晋国大司马韩厥以官职为姓,留下了一支以“司马”为姓的后人。
“司马”的起源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支“司马”,他们的祖先都曾位居司马,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姓司马的人祖上一定当大官。
![]()
其实司徒和司空也差不多,这两个姓氏的传承与司马姓大差不差。
司徒这个姓可有来头,在上古时期,司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负责管理土地。
唐尧在位的时候,舜就担任“司徒”一职,因此,舜帝其实就是“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
舜从尧的手中接过帝位后,就把司徒一职让给了契,这个契被视为“商姓始祖”,但是由于他曾担任司徒,因此他的后人中也有一支姓“司徒”的人。
虽然契也算是第一代“司徒”,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还是将舜视为“司徒姓始祖”。
![]()
还有一支比较出名的“司徒”姓,源于子姓,这一支的得姓始祖是申徒狄。
“申徒”其实“司徒”,官职是一样的,只不过写法不一样而已。
商朝的司徒就叫做“申徒”,申徒狄的后人为了与商朝划清界限,于是便改回了“司徒”。
![]()
司徒狄的后人之所以要急着脱离商朝,是因为司徒狄就是因商朝而死的。
司徒狄是商朝的皇家成员,与商纣王一样,都姓“子”。
虽然司徒狄是纣王的亲戚,但是他见纣王淫乱暴虐,不愿在他手下为臣。
但司徒狄他不想背弃祖先,于是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
![]()
司徒狄的壮举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叫“负石赴渊”。
司徒狄的后人为了与商朝撇清关系,不但改“申徒”为“司徒”,还舍弃了“子”姓,改姓了“司徒”。
有一部分是司徒狄的后人迁居孤竹国之地,后来成为蒙台氏一族,改姓蒙氏、台氏,世代相传至今。
![]()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两种之外,“司徒”姓还有很多种起源,但不管是哪种起源,全都与“司徒”这一官职有关,无一例外。
前面提到。虞舜即帝位之后,让契担任了司徒,与此同时,他还任命了一位司空,而这位司空便是夏禹。
![]()
古代的司空相当于“工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也包括在内,所以大禹就是干这个的。
大禹治水期间,他就担任司空一职治理好水患之后,大禹立了大功,于是虞舜便赐他“以官职为姓”,因此大禹的后人中有一支姓“司空”的。
![]()
时至今日,司马、司徒、司空这三个复姓都已不多见,司马还好点,司徒和司空是真的非常稀有。
这三个复姓虽然已经成为了稀有姓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个姓氏都很有来头,得姓始祖都是大官。
不过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姓氏才会变得如此“稀有”。
![]()
实用型姓氏
除了“三公”之外,还有一些姓氏与大官有关,就比如“史”姓。“史”姓的得姓始祖是一位大名人,造字的仓颉。
仓颉是黄帝手下的史官,他造字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
仓颉创造出文字来之后,黄帝也赐他以官职,让他姓。于是仓颉的后人中就有了一脉姓“史”的。
![]()
史官虽然是个没有实权的文官,但就算是皇上也不愿意招惹史官,毕竟史官的“春秋笔法”可不是闹着玩的,随便改两个字就能让一个人遗臭万年。
除了史官,还有一个官也不能惹,那就是“法官”。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法官叫皋陶,他就是虞舜手下的法官。
![]()
当法官得讲“理”,所以皋陶的后人其实是姓“理”的。
“理”姓传到商纣王的时候,变得有些没用,因为商纣王完全不按照法律办事,他说什么是什么。
当时在朝中担任法官的“理”姓之人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直言进谏,结果被商纣王给杀了。
![]()
商纣王不仅要杀了这位法官,还要杀这位法官的孩子,幸好法官的妻子提前带着孩子逃走了。为了躲避追兵,母子二人躲进了一片李子林,两人靠吃李子活了下来。
于是,母亲给孩子改名姓“李”,这便是“李”姓的由来。
![]()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也非常重要,管“钱”的官员也很重要。
传说中那位长寿的老人“彭祖”,其实并不姓“彭”,他本名叫篯铿。
篯铿为唐尧立下大功,被封在彭地,所以他的后人才改姓“彭”,而他也称为了“彭祖”。
![]()
不过,彭祖的后人并不是全都去了彭地,还有一支留在了京城,因为他们是京城管理财政和钱币的官员。
由于他们家本来就姓“篯”,再加上他就是负责管理钱币的,所以他这一脉就开始姓“钱”了。
![]()
综上所述,这六个“官后代”专属姓氏分别是司马、司徒、司空、史、李、钱。
除了这三个复姓之外,其他三个单姓其实还挺常见的,“赵钱孙李”中就占了两个。
你还知道哪些与姓氏有关的小故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