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背叛,人们会想到吕布。吕布杀害了丁原和董卓,他以不忠闻名。但另有一个人,他的行为比吕布更极端。这个人名叫笮融。
吕布的背叛有明确的动机。笮融的背叛似乎是一种模式。他投靠一个收留他的人,然后就杀害这个人。他把这种行为重复了三次。他利用宗教来伪装自己,这使他的行为更加复杂。
![]()
笮融是丹阳人。汉末时期,他聚集了数百人。他知道这点力量不够。他需要一个靠山。他选择了徐州牧陶谦。
当时陶谦正受到曹操的威胁。他需要人手和军队。笮融的到来对他有利。笮融展现了一个特点:他对佛教很感兴趣。这在当时并不常见。陶谦信任了他。
陶谦犯了一个错误。他让笮融管理广陵、下邳等地的漕运。这是徐州的经济命脉。笮融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
他立即开始滥用这个权力。他把本应上交的钱粮据为己有。但他没有私下挥霍。他用这笔钱做了一件大事:修建佛寺。
他修的寺庙规模很大。史书记载,这座寺庙可以容纳三千人。他用黄铜铸造佛像,再在外面涂上黄金。
佛像穿着华丽的衣服。他还利用这个寺庙来提升自己的声望。每到浴佛节,他都举办大型施舍。他沿路摆设食物和酒水。百姓可以随意取用。
![]()
在那个战乱和饥荒的年代,食物就是生命。数万百姓来参加活动。他们称笮融为“活菩萨”。他们不知道这些食物来自被侵吞的公款。这个行为让笮融在徐州底层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用信仰和食物,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保护壳。
笮融的善行是伪装。陶谦死后,徐州陷入混乱。笮融的真面目暴露了。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广陵太守赵昱。
赵昱是陶谦的旧部。他出于好意接待了笮融。笮融却在宴会上杀了他。然后,他命令部下洗劫了广陵城。他带着抢来的财物渡过长江。
他需要一个新的藏身之处。他去投靠驻扎在秣陵的薛礼。薛礼和笮融是丹阳同乡。在当时,同乡关系是一种很强的纽带。
薛礼接纳了他。不久,孙策的军队打了过来。薛礼在前线抵抗。笮融在背后等待时机。当薛礼战败时,笮融发动了攻击。他杀死了薛礼,吞并了他的部下。
![]()
笮融知道自己不是孙策的对手。他再次逃跑。他向南进入豫章郡。他投奔了扬州牧刘繇。刘繇当时正需要人手对抗孙策。
他任命笮融去“协助”豫章太守朱皓。朱皓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笮融抵达豫章后,重复了他的行为。
他趁朱皓不备,发动突袭,杀害了他。笮融占据了豫章郡。他在短时间内连续杀了三个收留他的人。他的行为模式很清晰:投靠、利用、杀害、占据。
笮融的行为激怒了刘繇。刘繇亲自带兵讨伐他。笮融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他们是一群匪徒。刘繇的部队击败了他。
笮融再次逃跑。他逃进了深山。这一次,没有新的“恩主”可以投靠。他的名声已经彻底坏了。
![]()
他的结局很突然。他不是死在战场上。他被当地的山中百姓认了出来。这些百姓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给了刘繇。这个恶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在笮融最早“行善”的下邳和广陵,百姓开始纪念他。他们为他修建了庙宇。他们称他为“笮王菩萨”。人们供奉他,向他祈祷。
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为什么人们会供奉一个杀人凶手?答案在于乱世的生存逻辑。对于后世的我们,忠诚和品德很重要。
![]()
但对于生活在汉末的灾民来说,活下去是唯一的目标。他们不关心政治。他们不认识赵昱或薛礼。他们只记得一件事:在他们快要饿死的时候,有一个叫笮融的人,给了他们一碗饭。
那碗饭是真实的。那座金色的寺庙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安慰。百姓的记忆很简单。他们记住了施舍,忘记了暴行。史书记载了笮融的罪恶。民间却流传着他的“香火”。
他们供奉的不是那个杀人犯笮融。他们供奉的是那个“施舍食物”的形象。这个形象满足了他们在绝望中对食物和秩序的渴望。
![]()
因此,这个三国时期最恶劣的背叛者之一,却在民间信仰中获得了一个“菩萨”的称号。这是乱世中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记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