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思南读书会已然成为上海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每个周末,读者们都会如约而至,甚至有不少外地的读者专程赶来,真所谓因一场读书会而奔赴一座城市。
思南读书会自2014年2月创办至今,已举行了五百多场活动,十数万读者和国内外近两千位知名作家、编辑、评论家、学者等嘉宾相聚于此,共同进入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光泽的文学世界。“一桌一书一群人”,思南读书会的成功离不开各方的努力,但有一拨鲜为人知的志愿者也功不可没。
许树建是思南读书会实至名归的“荣誉读者”,2015年,他便成为首位“年度荣誉读者”,2025年,更是获颁了“思南读书会 500 期荣誉读者证书”。许树建原是个理工男,自从那个细雨濛濛的下午,他踏进思南读书会听辛波斯卡的诗歌,一下被吸引住了,觉得世界豁然间向他打开了一扇宽阔的大门,他开始一本一本地阅读中国及世界文学名著,发现原来那是会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的。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一回“文学大学”,用十年的时间从“大专”读到“本科”,再读到“硕士”。他的功课就是每一期活动结束后,写一篇听讲感悟。刚开始,只能写千把字,现在每篇都能写得洋洋洒洒了。有一天,他看到思南读书会忠实读者岑玥的现场记录,想到能不能作为志愿者,将热心的读者、听众召集起来,做一个固定的实录文档,把每一期的活动都用文字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非但有对谈嘉宾的思想碰撞,也有读者的听讲心得,甚至还有活动举行前的阅读预习准备。很快,在上海作协等的支持下,“思南读者札记”应运而生,从此,思南读书会一个个精彩而翔实的瞬间被定格了下来。我很感谢许树建将每一期“札记”都发给我,让我受益匪浅。
我每次去思南读书会参加活动,总能见到一位拿着很专业的单反相机的摄影师跑前跑后地忙碌着。摄影师名叫杜湘涛,也是一位志愿者。别看他步履敏捷,其实他都已八十五岁高龄了,但他老当益壮,自思南读书会开办以来,几乎场场必到。他家住得离思南公馆并不近,可即便下着大雨,他也会骑着电动车赶来,两条裤腿还滴着雨水呢,他却笑呵呵的,一叠声地说着不要紧,还说大雨算什么,读书活动才让他最最开心。原先,他也只是坐着听讲,后来发现,活动场面常常热闹非凡,高潮迭起,他便决定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特长,用相机把这一切拍摄下来。他很用心,也很勤快,像个年轻人似的抢拍镜头,全景、近景、特写,捕捉到了许多难忘的画面,十多年来,他拍下的一万余张照片,成了珍贵而美好的记忆,而“思南读者札记”配上他的现场照片,更是图文并茂了。
如今,思南读书会有了越来越多热心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老中青应有尽有,还有农民工、残障人士,他们不仅仅只是上海本地的,还有人生活、工作在浙江、江苏、贵州、青海,他们为读者和听众提供各种帮助,他们为每场活动做笔记、拍影像,他们为“思南读者札记”写稿、编辑、排版、校核。我想记下这些为思南读书会默默付出的志愿者的姓名,他们中有:张攸蔚、金慧芬、史美隽、贾明进、肖俊、曹禹杰、陶蓉珍、周洋、吴道富、刘军、谢丽君、方墨之、若盐、叶子、洪砾漠、王永义、王然薇……写下这些名字的时候,我的耳边不禁响起了真挚亲和的声音,这声音发自刘霄,这位思南读书会的志愿者,将“思南读者札记”朗读后上传到“喜马拉雅”平台,让更多的人分享,不幸的是,与她的声音一样美丽的刘霄,却英年早逝。她是那么地喜爱思南读书会,去世前还忍着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录制了五档节目,现在虽然她已离开人世,但她动听的朗读依然会和思南读书会一起长远流传。
我想,思南读书会不单是一张文化名片,还是一座闪亮的灯塔,而思南读书会的志愿者们,则是那灯塔上放射出的一束照亮世界和人心的光芒。
原标题:《晨读 | 简平:读书会里的志愿者》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金晖 王瑜明
本文作者:简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