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5日,德国3万人像围观嘉年华一样,亲手炸掉了两座160米高的核电站冷却塔,现场气氛热烈得像个大型派对。
作为工业强国,德国却亲手炸掉了自己的能源骨架,2021年炸掉全球最先进的燃煤电厂,今年又炸掉最后两座核电站冷却塔,工业界却叫苦连天,电价飙升让企业无法生存。
德国的环保决心为何如此决绝?这种自割肉式的转型,最终会让谁渔翁得利?
三万人围观,德国炸掉自己的工业脊梁!
电视直播,媒体刷屏,仿佛德国人终于完成了什么“终极任务”,这两座冷却塔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停用了,一直留在那儿像个大号纪念碑。
可这回德国人非要亲手送它们“上路”,还专门挑了个大晴天,大伙儿合影拍照,有人高呼这是德国彻底挥别核能时代的“历史时刻”。
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场“自割肉”的表演,充满了戏剧性的荒诞感,把炸掉自家发电厂当成了一种政治上的胜利来庆祝。
![]()
德国人对于核能的恐惧,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舆论更是一边倒,坚决要求政府把核电统统关掉。
煤电更不用说,碳排放高,欧洲一票环保团体天天上街抗议,德国政府也怕“背锅”,干脆一起清理,炸掉莫尔堡发电厂之后,贡德雷明根核电站也必须炸掉。
炸完核电炸煤电,德国这盘棋下得有点悬,德国的“能源自杀”把企业逼上了绝路,北溪管道被炸后,天然气只能从美国船运,成本飙升。
![]()
本该重启的传统电站却被彻底摧毁,工业老板们只剩两条路,要么迁去中国,要么卖给中国,大众、巴斯夫这些工业巨头,纷纷把新的生产线和投资转向国外。
疫情后德国大企业砸百亿在中国建生产基地,高管早备好绿卡,那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面对不可持续的成本,干脆选择把公司整个卖掉。
![]()
拔网线式转型,德国亲手埋下工业寒冬
这一炸,炸掉的不仅是冷却塔,更是德国工业的未来,德国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执着,放在全球看其实挺有魄力的,毕竟在环保方面,德国一直是“学霸”级别。
但问题是,这回他们下的棋有点太急了,核电、煤电说关就关,新能源却还没完全接得上,结果就成了“断粮”,一场典型的“拔网线式”转型。
![]()
德国人原本想靠欧洲电网互补,可邻国也不是“活雷锋”,谁都不想自己先断电,再加上能源价格飙升,德国的工业用电成本已经高得离谱。
去年冬天,德国不少城市就爆出“拉闸限电”的新闻,商场、超市提前关门,连啤酒节都差点停办,电价水涨船高,老百姓叫苦连天。
德国原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也开始为电力成本发愁,有人调侃,德国的宝马、奔驰以后可能得靠蜡烛工厂“发光发热”了,这种说法看似夸张,却道出了现实的无奈。
![]()
德国的“迷之操作”,正在把全球工业重心往中国推,目前中国工业化比重已达四十几,照这趋势突破50%指日可待,美国这艘大船在国债高企中摇摇欲坠。
还想拉欧洲小弟垫背,可企业家们不傻,谁愿做牺牲品,那些想着送孩子留学移民的,真该看清趋势,现在不是往外跑的时候。
![]()
资本的用脚投票,为何偏偏涌向中国?
德国如此玩,难道真打算靠中国的电,德国的新能源装备,尤其是光伏板和风电设备,有很大一部分都得靠中国供应,前几年德国自己还有点产业。
现在基本被中国企业“包场”,德国工厂想换设备,得先问问中国能不能供货,不仅如此,德国不少大企业也在考虑直接到中国投资建厂。
![]()
德国人发现,咱中国搞新能源的效率太高,成本低、技术成熟,有人说,德国以后要是再“断电”,还真得指望中国企业支援,这种依赖正在变得越来越深。
隔壁荷兰更离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断了德国车厂的核心元器件供应,这哪是打压中国,分明是给德国车企“递理由”。
![]()
让它们顺理成章关厂迁华,毕竟中国合资厂能造同款产品,成本还低,现在更能独资建厂,谁还留在欧洲,欧洲工业明珠阿斯麦的困境最具代表性。
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不仅禁售EUV设备给中国,连已售设备都不让提供服务,可中国市场占了阿斯麦42%的营收,没了这块业务,不仅收入暴跌。
更可能逼出中国本土竞争对手,阿斯麦想迁去法国避险,可法国政府同样硬不起来,其实答案很明显,要想不被美国拖下水,不如直接迁到中国。
![]()
世界能源大戏开场,中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德国这波“炸发电厂”的操作,反过来把自己送到咱中国门口了,德国人以前老喜欢教别人怎么环保、怎么发电,现在倒好,自己先成了“求助小弟”。
这场面,要是放在几年前,估计谁都想不到,德国的短视,反倒成了中国工业升级的“神助攻”,德国车企、荷兰半导体企业用脚投票,已经说明了一切。
![]()
阿斯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迁华的巨头,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德国的“能源自杀”把企业逼上了绝路,工业老板们只剩两条路,要么迁去中国,要么卖给中国。
现在西方嘴上喊“供应链多元化”,实则只有中国能提供稳定的能源、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市场,成为全球产业的避风港,欧洲政府的这些“迷之操作”。
![]()
客观上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神助攻”,推动着中国工业产值占比突破40%并继续攀升,仿佛德国冷却塔倒下的尘埃,最终飘洋过海,在中国落成了新的工厂。
这对咱中国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提醒,机会在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成熟,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储能,技术和产能都全球领先,德国一旦“断粮”,自然会加大对中国设备和技术的依赖。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个警钟,德国“拔网线式”的能源转型虽然有魄力,但也暴露出激进政策带来的风险,咱中国现在新能源发展很快,但也得讲究节奏。
![]()
结语
拔网线式的转型看似决绝,实则是对经济规律的背叛,德国的教训在于,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姿态置于生存之上。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重塑,最大的红利属于那些能提供稳定预期的国家,这既是中国的机会,也是我们的责任。
德国的“自断后路”,是否会成为全球产业链东移的最后一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