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李铁梅两代人舍生忘死守护的密电码,最终要送往一个关键地点——“柏山”。许多观众曾好奇,这座承载着革命希望的“柏山”究竟在何处?事实上,柏山并非真实地理坐标,而是艺术创作中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浓缩与象征,它的背后,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地区无数“密电码”式的秘密交通线故事。
《红灯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铁路沿线,但其核心创作灵感源自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史实。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东北后,迅速向华北渗透,冀东(今河北东部、天津东部及辽宁西部一带)作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冲,成为抗日斗争的前沿。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在燕山山脉建立了多支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散布在崇山峻岭间,既是打击日军的“堡垒”,也是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的“中转站”——这便是“柏山”的原型底色。
![]()
艺术创作中的“柏山”,承担着“抗日根据地核心”的功能:密电码送达此处,意味着重要军事情报成功交接,能为游击队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关键支撑。而在真实历史中,冀东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比剧中更惊险。当时,日军为切断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在铁路、公路沿线设下层层关卡,实行“保甲连坐”,但抗日军民仍开辟了多条地下交通线——有像李玉和一样的铁路工人,利用职务之便传递情报;有像李铁梅一样的青年,乔装成走亲访友的百姓,将密信藏在发辫、衣角甚至馒头里;还有山区的猎户、农民,用暗号对接,带领情报员穿越封锁线,翻山越岭前往根据地核心区。这些交通线连接的,正是无数个“柏山”般的隐秘据点,它们或许没有统一的名字,却共同构成了抗日的“生命线”。
为何创作者要将真实根据地虚化为“柏山”?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具体地名局限故事的普遍性——“柏山”可以是冀东的盘山、青龙山,也可以是晋察冀的任何一座抗日山峰,它代表的不是某一处地方,而是所有敌后根据地的精神符号;另一方面,“柏”字本身暗含深意:柏树四季常青、坚韧不拔,恰如抗日军民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柏山”的名字,既是对根据地自然环境的写照,更是对革命精神的隐喻。
![]()
剧中,李铁梅唱着“我迈步出了家门槛,儿的心中似火燃,此行若去不回转,也留清白在人间”走向柏山,这一幕并非虚构。1943年,冀东抗日联军女交通员赵一曼(与东北抗日联军赵一曼同名),曾为传递一份日军布防图,在穿越封锁线时被捕,面对酷刑始终未吐露半个字,最终牺牲时年仅22岁;还有交通员刘玉林,将情报藏在烟斗里,在关卡被日军搜查时,他假装抽烟,趁敌不备将情报吞入腹中,用生命保住了关键信息。这些真实的“李铁梅”“李玉和”,正是“柏山”故事的真正主角。
如今,再看《红灯记》中的“柏山”,我们或许无需纠结它的具体位置。这座虚构的山峰,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一个精神坐标——它见证着平凡人的伟大,记录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智慧,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当年,无数人向着“柏山”的方向前行,为的是让后代不再经历战火;今天,我们回望“柏山”,读懂的不仅是一段剧情,更是那束穿越烽火、永不熄灭的“红灯”,以及它所承载的,代代相传的信仰与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