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个婚而已,怎么感觉像签了个终身KPI?
 ![]()
”——昨晚刷到一条热搜,北京一对90后小夫妻把结婚证做成了三年期合同,到期续不续看打分表,评论区直接炸锅。
 ![]()
我盯着那条“续约按钮”截图,脑子里只有一个疑问:我们把婚姻当公司,到底是在防谁?
先别急着骂他们儿戏。
男方叫阿辰,女方叫小珂,都是互联网大厂螺丝钉,工资不低,但每天被OKI、复盘、ROI追着跑。
领证前两人试过同居,结果加班到十一点回家还得猜对方脸色,累到连吵架都嫌浪费时间。
于是他们干脆把“周末夫妻”升级:周一到周五各回各的出租屋,周末再聚;婚前协议里把家务、支出、父母来访全写成表格,三年一评估,低于80分就散伙。
听起来冷血?
小珂说,这比“你猜我到底高不高兴”体面多了。
我跑去问身边准备办酒的闺蜜,她直接甩给我一份Excel,里面列着“育儿KPI”“购房现金流”“情绪价值权重”。
她说不是不爱,是怕像爸妈那样,一句“为了孩子”把一辈子糊成一锅粥。
数据不会撒谎,感情会。
于是大家把最柔软的部分放进表格,用公式挡住眼泪。
有人怪经济压力,有人怪性别角色翻车,其实真正吓退年轻人的,是“婚姻”两个字自带的天长地久滤镜。
 ![]()
小时候看爸妈吵到摔碗,最后一句“离婚多丢人”就把两人焊死,那种窒息感早替我们写好了心理阴影。
现在女生能挣钱,男生会做饭,谁也不想回到“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流水线。
把合同缩到三年,不过是给彼此留一条逃生通道:真过不下去,就体面散场,别互相拖成仇人。
最戳我的是阿辰说的一句话:我们先把最坏的情况算清楚,反而敢放心去爱。
听起来像极了我老板每次立项先把“失败场景”写满白板,项目反而活得久。
婚姻也一样,把退路画好,谁也不用拿“我都是为你好”来绑架对方。
情绪AI、周末夫妻、续约打分,这些花里胡哨的工具,本质都是同一句话:先把自己过好,再决定要不要一起过。
所以别急着给“合约婚姻”判死刑。
它可能不是浪漫童话,却是两个成年人能想到最诚实的拥抱方式。
能续就续,不能续就散,至少没人需要在深夜的厨房对着一池子脏碗无声崩溃。
婚姻不是魔法,它只是一个项目,立项时把风险写清,反而有人敢签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