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双日公司的货轮载着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矿山的重稀土矿石,缓缓驶入马来西亚巴生港加工园区时,这场看似普通的跨国物流,实则是全球资源安全博弈的标志性落子。2025年10月31日,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渠道获得镝和铽——这两种被称为“稀土中的黄金”的重稀土元素,不仅标志着其“经济安全战略”迈出实质性一步,更撕开了全球稀土供应链多元化的一道口子。但在“去中国化”的欢呼背后,日本付出的成本溢价与供应链脆弱性,正暴露着资源博弈中“安全”与“效率”的永恒悖论。
一、 30%需求锁定:一场迟来的“资源突围”
日本对重稀土的焦虑,早已不是秘密。当丰田的电动车电机需要高性能钕磁体,三菱的风力涡轮机渴望更耐热的磁体组件时,镝和铽的供应,成了悬在其新能源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像一盆冷水: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近70%,而重稀土——这种在矿石中含量可能低至万分之二的稀缺资源,全球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这种“近乎垄断”的格局,让日本如芒在背。于是,2023年,双日公司与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机构(JOGMEC)联手,向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砸下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拿下芒特韦尔德矿最多65%的镝和铽产量——这部分产量,恰好能满足日本市场约30%的需求。从“投资”到“首单到货”,两年时间,日本用真金白银,撬开了中国以外的重稀土供应缺口。
但这30%的“安全垫”,代价不菲。文本明确提到,双日此次进口的重稀土“价格高于中国产品”。为何?重稀土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娇气”:在矿石中含量极低,开采时需要处理海量矿石,运输时又因“货值密度低”(单位重量价值远低于黄金、芯片)而效率低下。更关键的是,澳大利亚的矿石不能直接用,得运到马来西亚加工——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是目前中国以外少数能处理重稀土的加工基地之一。
这条“澳矿-马加工-日使用”的供应链,比“中矿-中加工-日使用”多了至少两个跨国环节。运输成本、加工环节的损耗、跨国协调的时间成本,层层叠加,最终反映在价格上。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内部测算显示,这条新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比直接从中国进口高30%-40%。为了30%的需求安全,日本愿意多付三成以上的“安全溢价”——经济安全的焦虑,压倒了成本敏感的理性。
二、中国的稀土霸权:不止于“70%产量”的全链条控制力
日本的“突围”,本质上是对中国稀土霸权的挑战。但很多人只看到“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近70%”,却忽略了更关键的事实:中国的稀土霸权,是从矿山到磁体的全链条控制力。
首先是资源禀赋。全球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约36%(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并非绝对垄断,但重稀土高度集中于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稀土矿——这种矿石中重稀土占比可达5%-10%,而澳大利亚、美国的轻稀土矿中,重稀土含量往往低于0.5%。芒特韦尔德矿之所以被日本看中,正是因为其重稀土占比相对较高,但即便如此,镝和铽的含量也仅约0.1%。这意味着,开采1吨重稀土氧化物,需要处理1000吨以上的矿石——效率之低,成本之高,让其他国家望而却步。
其次是分离提纯技术。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离难度极大,尤其是重稀土中的镝、铽、镨、钕,分离纯度要求达到99.99%以上才能用于高端磁体。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技术优势: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国内企业(如北方稀土、厦门钨业)的分离提纯成本,比国外低40%-50%。澳大利亚的莱纳斯虽然在马来西亚有加工厂,但技术源自中国早年的转让,且因环保问题多次被马来西亚政府限产,加工能力不稳定。
最后是产业链完整度。中国不仅能开采、分离稀土,还能直接生产钕磁体——全球70%的高性能钕磁体产自中国。日本的丰田、电装虽然掌握高端磁体技术,但原料依赖中国磁体毛坯。现在日本要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石,运到马来西亚加工成氧化物,再运回日本生产磁体毛坯,最后制成电机——这条产业链比中国“矿石-氧化物-磁体-电机”的垂直整合模式,多了至少三个跨国环节,效率差距一目了然。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曾直言:“中国对重稀土的控制,不是简单的产量优势,而是从资源、技术到产业的全链条锁定。”日本想打破这种锁定,光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够,还得解决“好不好”(纯度)、“贵不贵”(成本)、“稳不稳”(供应链)的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
三、安全溢价VS产业竞争力:日本的“两难困境”
日本愿意为安全支付溢价,但溢价能持续多久?这背后是“安全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的深刻矛盾。
重稀土的下游,是日本最核心的优势产业:电动汽车电机(丰田、本田)、风力涡轮机电机(三菱重工)、工业机器人(发那科、安川)。这些产业对成本高度敏感——以电动车为例,钕磁体占电机成本的40%,而镝、铽的价格直接影响磁体成本。如果重稀土采购价上涨30%,电机成本将上升12%,最终可能导致电动车售价上涨3%-5%。
日本车企本就面临电动车转型的压力:2024年丰田纯电车型全球销量仅15万辆,不足比亚迪的5%。若因稀土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价格竞争力,后果不堪设想。日本经济产业省试图通过补贴缓解这一矛盾——JOGMEC的9.3亿元人民币投资,本质上是政府为企业承担部分“安全溢价”。但补贴不是长久之计,2亿澳元的投资,按65%的产量供应,仅够支撑3-5年,后续还需持续投入。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的“脆弱性”。澳大利亚的芒特韦尔德矿虽然被日本锁定65%的产量,但该矿的总产能有限——按莱纳斯的规划,满产后镝和铽年产量约200吨,65%即130吨,仅能满足日本30%的需求。剩下的70%,日本仍需从中国进口。这意味着,日本的供应链从“单一依赖中国”变成了“70%依赖中国+30%依赖澳马供应链”——看似多元,实则增加了风险点:万一澳大利亚矿山罢工、马来西亚加工厂环保限产、马六甲海峡运输受阻,30%的供应就可能中断。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研显示,日本企业对新供应链的评价是“安全但低效”。一家为丰田供应磁体的企业负责人私下表示:“从中国进口,15天到货,价格稳定;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路线,至少45天,且价格波动大。我们不得不备更多库存,这又增加了资金成本。”
这种“两难”背后,是全球资源博弈的残酷现实:没有绝对安全的供应链,只有“成本可承受的相对安全”。日本选择支付30%-40%的溢价,换取30%的需求安全,本质上是“用金钱买时间”——希望在未来5-10年内,通过技术突破(如无重稀土磁体、回收利用)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但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让这场“豪赌”充满变数。
四、全球稀土格局重构:多元供应链的“理想”与“现实”
日本的动作,不是孤例。近年来,美国、欧盟都在推动稀土供应链多元化:美国与澳大利亚、蒙古国合作开发稀土矿,欧盟投资格陵兰岛稀土项目,印度试图扩大稀土出口……全球似乎正在形成“去中国化”的稀土多元供应链。
但现实是,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从24万吨增至30万吨,但中国产量占比始终稳定在68%-70%;重稀土供应中,中国占比仍超过90%。为何?
核心障碍还是“经济性”。以美国的芒廷帕斯矿为例,其重稀土含量不足0.1%,开采成本是中国南方离子型矿的3倍以上,且因环保问题多次停产。欧盟投资的格陵兰岛矿,预计2030年才能投产,且需配套建设分离厂,总投资超过20亿欧元——高昂的前期投入,让企业望而却步。
另一个障碍是“加工瓶颈”。全球除中国外,能稳定加工重稀土的产能不足万吨级(中国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澳大利亚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年处理能力仅1.1万吨稀土精矿,且只能加工轻稀土为主的矿石,重稀土加工能力有限。日本此次进口的矿石,需要莱纳斯专门调整产线,加工周期比中国长2-3倍。
更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全球稀土需求中,70%来自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日本、美国、欧盟合计占比约25%。中国既是最大供应国,也是最大需求国——这种“供需双中心”的地位,让其他国家的多元供应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澳大利亚的矿若只供应日本30%的需求,产量有限,摊薄不了开采和加工成本;若扩大产量,又需依赖中国市场消化——陷入“不依赖中国活不了,依赖中国又不安全”的悖论。
日本的“首单进口”,更像是全球稀土多元供应链的一次“压力测试”:证明了“去中国化”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代价高昂。未来,全球稀土格局可能呈现“中国主导+局部多元”的态势:中国仍控制重稀土的核心供应,日本、美国等通过高成本的多元渠道满足部分安全需求,形成“主渠道+安全备份”的双轨模式。
![]()
#玩出数码新浪潮#五、新能源产业的连锁反应:电机成本会推高电动车价格吗?
重稀土的供应变化,最终会传导到终端消费品——尤其是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
高性能钕磁体中,镝和铽的添加量虽然仅占2%-5%,但作用关键:镝能提高磁体的居里温度(耐热性),铽能增强磁体的矫顽力(抗退磁能力)。电动车电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必须添加镝和铽;海上风电涡轮机因维修成本高,对磁体的抗退磁性能要求更高,铽的用量更大。
日本若长期依赖高价重稀土,其电动车和风电设备的成本将上升。丰田计划2030年推出30款纯电车型,若电机成本上升12%,单车成本可能增加5000-8000元人民币——在价格敏感的电动车市场,这可能削弱其与比亚迪、特斯拉的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成本压力也可能加速技术创新。日本企业正在研发“无重稀土磁体”:丰田开发的“热压磁体”通过工艺改进提高耐热性,减少镝用量30%;日立金属研发的“纳米复合磁体”,试图用纳米结构替代重稀土元素。若这些技术成熟,日本对重稀土的需求可能下降,多元供应链的必要性也会降低。
中国企业也在应对。面对全球多元供应链的挑战,中国一方面扩大重稀土开采配额(2024年重稀土配额同比增加8%),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加强技术输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园区,巩固产业链优势。北方稀土近期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分离厂,直接对接澳大利亚矿石——用“中国技术+东南亚基地”的模式,反制日本的“澳矿-马加工”供应链。
这场围绕重稀土的博弈,最终可能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向“技术替代”和“循环利用”转型。国际稀土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无重稀土磁体和回收利用技术可能满足全球20%-30%的重稀土需求,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但在此之前,“安全溢价”仍将是日本等国不得不支付的成本。
结语: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才是稀土博弈的终极答案
日本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重稀土,不是“中国稀土霸权的终结”,而是全球资源安全与经济效率博弈的新起点。日本用30%-40%的成本溢价,换来了30%的需求安全,这既是经济安全焦虑的体现,也是对“单一供应源风险”的主动应对。
中国的稀土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全链条控制力、规模效应、技术积累,构成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但全球多元供应链的趋势,也倒逼中国思考: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稀土治理,比如通过技术合作、产能共享,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焦虑”,实现从“独家垄断”到“主导共治”的转变。
对消费者而言,未来几年,电动车、风电设备的价格可能因稀土成本波动而上涨,但技术创新和循环利用的突破,将最终对冲资源约束。这场博弈的终极赢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能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的产业生态。
日本的“首单”,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将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地缘政治格局中,久久回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