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的事件,在中美达成共识后,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据彭博社10月30日报道,针对荷兰政府强制接管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一事,闻泰科技表示,任何有关恢复安世从中国出口的协议,都必须包括恢复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这一条件。
![]()
回顾整个安世半导体事件,20245年9月29日美国发布 "50% 穿透性规则",将持股超 50% 的中资子公司纳入管制,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成为直接目标;次日,也就是9月30日,荷兰以 "国家安全" 和 "技术窃取" 为由,立即启用尘封73年的1952年《商品供应法》强制接管。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裁决暂停CEO张学政职务。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10月30日,中美达成共识,美暂停“穿透规则”。没有了美国,荷兰将独自面临政治信誉和产业生存的困境。
荷兰的动机
要理解荷兰为何采取如此激进的措施,需要看到其背后相互交织的内外动因:
首先就是来自外部的压力,美国对安世的干预早有铺垫。据观察者网消息,法院文件证实,美国在2024年底就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并于2025年6月直接要求荷兰更换安世的中方CEO。荷兰作为美国在半导体技术联盟中的关键伙伴,此次强制接管被视为对美方要求的回应。
其次是内部担忧,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荷兰政府接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担忧前CEO张学政计划将欧洲的生产线和机密技术转移至中国。荷方认为这可能导致欧洲产能空心化。于是用法律的外衣为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包裹了一层“法律外衣”
中方的精准反制
中国的反应迅速且精准,直接命中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七寸”:
安世半导体约70%的封装测试业务集中在中国东莞、苏州工厂,其中东莞工厂承担着全球很大一部分的产能,是支撑欧洲汽车业的关键节点。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芯片组件。这一招之所以有效,相当于切断了安世向欧洲车企供货的 "主动脉"。
![]()
其次,安世中国部门宣布公司正常运营,明确表示荷兰总部的指令在中国境内无效,并迅速转向本土供应链,业务未受严重影响。
这一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大众、宝马等全球汽车车企因芯片断供损失严重,巴西政府因供应链危机向中国求援。
荷兰当前的三重处境
中美在10月30日达成共识,美国暂停了其“50%穿透规则”,这使得荷兰的处境瞬间变得极为被动,陷入三重困境:
政治信誉困境:荷兰之前的一切行动,其最重要的外部理由已不复存在。特朗普的随心所欲的举措,让荷兰本赖以行动的理由荡然无存,这让荷兰的司法程序显得像是儿戏,同时,这让荷兰的行为举措看起来像是正是投机,其政治信誉受到严重挑战。
产业生存困境:安世是全球车规级半导体核心供应商,大众、宝马等车企因安世芯片断供而面临停产风险,部分生产线已受影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警告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如果事态持续,荷兰政府不仅无法向欧洲盟友交代,本国经济也将承受巨大压力。
对华的关系恶化:中国商务部两次表态批评荷方 "泛化国家安全"" 违反契约精神 ",并启动出口豁免机制,中荷经贸互信遭遇重创。美国抛下荷兰美美和中国达成共识,独留荷兰留在原地尴尬。
全局影响与未来走向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双边关系,更揭示了深层次的趋势:
“小国外交”更应谨慎。荷兰的困境是它试图在坚守西方联盟立场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屈服于美国压力,结果却两面不讨好。这充分展示了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小国战略自主空间的有限性,大国有能力随时脱身,而“小国”却没有资本这样做。
同时,事件表明,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依赖是双向的。妄想通过限制达到目的,只会让自己更受限,这将促使所有国家在未来处理类似争端时更加谨慎。
![]()
全球化信任的裂痕。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名,动用紧急法干预正常商业运营的行为,严重打击了其“法治国家”和“契约精神”的国际形象。这可能长远影响国际资本对荷兰乃至欧洲营商环境的信任。
短期内,荷兰最现实的出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体面下台阶”的解决方案,长远来看,若不快速解决,来自美欧中的多方压力,或许进一步压缩荷兰的战略自主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