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拜登政府前白宫新闻秘书卡琳·让-皮埃尔在《纽约客》的访谈中遭遇重大翻车。这场原本旨在宣传新书、重塑形象的对话,因其逻辑混乱、答非所问,引发美国舆论场罕见的两党一致批评,成为观察民主党内部困境的窗口。
访谈里她绕开关键题,问到民主党会不会因民调低开始考虑换人,她把镜头推到怎么看黑人女性怎么看LGBT群体成员的感受,话里没有政策细节,记者把新书《走进一个破碎的白宫》拿出来问,破碎指什么,她先把问题放到特朗普政府,过一会又说是之前的那种氛围,前后两套说法碰在一起,现场停顿很长,轮到拜登履职能力,她一开始说没看到让人担心的迹象,紧接着又提到他确实在变老,收尾把话题关上,说这不在她讨论范围,采访桌上记事本翻页声很清晰。
节目播出后话题起势很快,保守派频道用上失语失态这样的词,华盛顿邮报那边直接写看不明白这场访谈想达成什么,党内有人站出来表达失望,关注点落在沟通策略为什么抓不住重点,整段对话里她十次提到黑人女性,两次强调LGBT身份,镜头里却没有对应的政策信息,观众在留言里把这种表达归到符号感太强而内容发空,讨论区里有人把时间轴列出来,哪一句回避,哪一句重复,节奏看得一清二楚。
这事把一个更深的面摆在台上,身份标签被放到前排,公共对话变得轻薄,外界提出的质疑被对齐到歧视与否,政策短板没有被正面回应,信任像水位线慢慢往下走,白宫发言人的岗位原本是把政府和公众连起来,语言要能落地,信息要能对齐,她这次的表达晃来晃去,像是把听众留在门外,类似的情况不是第一次被提起,普萨基在2024年6月提到才意识到拜登的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展开追问,透明度被打上问号,公众的耐心也就被消耗。
把镜头拉远,美国政治像是在符号和实质之间打转,民主党推进多元化的路径上,如果更多看代表性,治理能力没有同步强化,社会期待就会堆在门口,卡琳这次的访谈与其说是哪一个人的临场失手,更像是精英圈和日常生活的距离被放大,沟通变成标签的堆叠,政策线索不够清楚,信任的修复需要时间,也需要把具体问题拉回台面,哪怕是最细的执行环节,也要讲明白。
![]()
参考资料:《华盛顿邮报》、《纽约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