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仙膏以滋补为主的组方阵容中,有一味药显得尤为特别——蔓荆子。它用量未必最重,却如点睛之笔,为整个方剂注入了“升清阳、散风热、通九窍”的灵动之气。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其药性轻扬升散,善于走上焦头面,是中医治疗头面风热、清利头目的常用药。《本草纲目》称其“主头风脑痛”,《本经逢原》亦言其“清利头目,退翳膜”。在五仙膏中,蔓荆子的加入,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基于深刻的整体辨证思路。
首先,五仙膏以人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枸杞子、生地、麦冬滋阴养血,葛根升阳生津,陈皮、神曲理气消食,菊花清肝明目,整体呈现出“补中有清、升中有降”的格局。然而,气阴两虚之人,往往清阳不升,头面失养,易出现头晕、头昏、耳鸣、视物模糊等“清窍失聪”之症。此时,若仅用补益之品,虽能固本,但“清阳不升”的问题难以解决。蔓荆子正是在此处发挥关键作用——它以其轻清上行之性,引领诸药上达头面,帮助“清阳”升发,从而改善头昏脑胀、精神不振等症状,使补而不滞,升而有力。
其次,五仙膏中虽有菊花清肝明目,但其偏于平肝,而蔓荆子则更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对于因虚火上炎或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目赤、咽痛等兼症,蔓荆子能与菊花协同,增强清散头面风热的效果。尤其在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中,长期用眼过度、精神紧张导致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蔓荆子的疏风止痛作用显得尤为实用。
再者,蔓荆子还有一定的通利九窍之功,能改善鼻塞、耳鸣等清窍闭塞之象。在五仙膏的补益大法中,加入这味“通窍”之药,正体现了中医“补而不壅、通而不泄”的配伍智慧。它如同在密闭的房间里打开一扇窗,让补进去的气血得以顺畅运行,避免“虚不受补”或补而生热的弊端。
更值得一提的是,蔓荆子性虽微寒,但不伤正气;其升散之力,又得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扶持,升清而不致耗散。这种“以补为基,以散为用”的搭配,正是五仙膏配伍精妙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