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打在伞面上,也打在一群学生的脸上。他们坐在校园的石凳上,挤在走廊的屋檐下,手里攥着书,却无心翻开。没有课,不能回宿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项规定,把学生困在了风雨里。
 ![]()
这并非孤例。从广西到河南,从高职院校到部分本科高校,一种“无课不准回宿舍”的管理模式悄然蔓延。校方称其为“严格管理”,是为帮助学生“养成自律”“防止懒散”。但当教育变成驱赶,当关怀沦为禁令,我们不得不问:那些把大学生当孩子管的教育者,究竟在害怕什么?
 ![]()
他们怕的,不是学生懒惰,而是失去控制。
大学的本质,是赋予青年自主安排时间、规划人生的权利。可一些学校却用中学式的作息表重新框定大学生活:早上八点必须起床,无课也得离开宿舍,哪怕自习室满员、图书馆遥远。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暴露的不是教育智慧,而是管理惰性。它用行政命令替代引导,用形式统一掩盖资源不足。学生不去自习,真是因为懒?还是因为自习空间有限、课程吸引力不足、学习动力缺失?问题复杂,解法却被简化成一句:“赶出去就对了。”
 ![]()
更深层的恐惧,是对“自由”的误读与回避。
大学之大,不在楼宇之高,而在思想之自由、行动之自主。可当学校以“为你好”之名剥夺学生选择如何使用空闲时间的权利时,它实际上否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独立人格。自律不是靠驱逐练成的,而是通过信任、示范与支持逐步建立。若四年大学只教会学生服从指令,那走出校门的,不是成熟的公民,而是被规训的躯壳。
此类管理之所以能存在,背后还有一套被默许的逻辑:只要不出事,管理就“有效”。
一些家长支持这类规定,认为“管得严才出成绩”;部分学校也以“旷课率下降”“起床率提升”作为政绩。但教育的成效,岂能用出勤率简单衡量?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无人监督时仍选择读书,在自由支配时间时仍保持进取。这些,无法靠门禁锁出来。
大学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囚徒。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自己走路,而不是永远被人牵着走。若高校真想培养学生自律,不妨先从提供充足的自习空间、优化课程设计、推行学业导师制做起。用服务代替管控,用引导替代强制,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
把大学生当孩子管,不是负责,是逃避。
真正的教育勇气,不是下禁令,而是放手让学生试错、探索、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