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 42 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出征,乘坐 “雪龙” 号和 “雪龙 2” 号,向着神秘的南极进发!此次考察意义重大,将为人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开启新的篇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亮点一:推进秦岭站建设与优化
考察队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与系统优化。秦岭站作为我国在南极的重要科研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考察队将重点完善科研栋、储油供油系统和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想象一下,在南极那极端寒冷的环境下,科研栋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坚实的工作空间,储油供油系统能保障考察站的能源供应,而通讯网络的优化则让考察站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顺畅。同时,还将继续验证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施设备在南极秦岭站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新突破。这意味着我国在南极的科研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或许能在南极实现更多自给自足的科研探索。
![]()
亮点二:多领域综合调查观测
南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此次考察队将在南极半岛、阿蒙森海、罗斯海、普里兹湾等典型海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海洋、生物、化学、大气和冰川等多学科调查观测。这就像是一场全方位的 “南极体检”,通过多学科的联合观测,获取长序列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也许未来我们能通过这些数据,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亮点三:重大研发与技术新应用
此次考察的最大亮点之一,无疑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要知道,在超过 3000 米的冰层上实施洁净钻进与取样作业,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利用国产热水钻和热融钻系统,探索与世隔绝的冰下湖环境与地质特征,这不仅是对我国科研技术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为未来研究极端环境生命存在形式和全球气候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此外,还将开展 “雪豹” 6x6 轮式载具、THT550 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在南极现场的验证,以及自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南极考察的新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我国在南极的科研效率和能力,让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南极的奥秘。
![]()
随着两艘科考船破冰前行,南极腹地的科学传奇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在秦岭站施工现场,工程师们正与时间赛跑——极昼的黄金施工期仅剩60天,预制舱室像积木般在冰原上快速拼接成型。最新搭载的智能温控系统首次实现建筑内分区恒温,让实验室在零下50度的极寒中仍能保持20℃的科研舒适区。而那座30米高的测风塔顶端,国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正以85%的转化效率刷新极地新能源纪录。
阿蒙森海的冰层之下,生态潜标系统已布放至1500米深度。搭载4K摄像头的"深海之眼"首次捕捉到磷虾群在酸化海水中的异常迁徙轨迹,这些实时数据正通过北斗卫星直传青岛的国家极地数据中心。更令人振奋的是,冰川学家在罗斯冰架边缘钻取的千年冰芯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远古微生物样本,它们或许携带着地球气候演化的密码。
![]()
内陆冰盖深处,橘红色的"雪豹"载具正牵引着钻探设备向冰下湖挺进。当热水钻头突破最后10米冰层时,传感器传回的水体数据显示:这个与世隔绝百万年的湖泊竟含有丰富溶解氧!THT550牵引车随即展开折叠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无菌采样系统获取了首批冰下湖水样,为寻找地外生命模拟环境提供了珍贵样本。
此次考察共有来自国内 80 余家单位的 500 余名队员参加,相信在全体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 42 次南极考察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让我们一起期待 2026 年 5 月他们的凯旋归来!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南极考察,关注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