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是2025年10月底,你如果人在德国,或者你最近在看国际新闻,你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德国这艘大船,有点摇摇晃晃的?
物价不稳,社会上吵成一团,能源账单让人看了闹心,而且在国际上,德国好像突然成了一个“愣头青”,到处点火。
这一切,距离弗里德里希默茨上台,才刚刚八个月。
很多人现在才猛地回过神来,想起一个人——默克尔。我们终于看懂了,当年这位“德国妈妈”宁可让党内分裂,宁可被人骂“搞小圈子”,也坚决要把默茨死死按住,不让他接班。
![]()
原来,她不是在搞权力斗争,她是在给德国“拆雷”啊。
“大转向”还是“大自废”?默茨的八个月
要看懂默克尔的远见,咱们必须先看看默茨这八个月,到底干了啥。
大白话总结:他几乎是系统性地,把自己前任花了16年搭建起来的“德国模式”——那种在中美俄之间找平衡、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保持战略自主的模式——给亲手拆了。
1. 对俄罗斯:从“对话”到“顶牛”
默克尔时代,就算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闹得最凶,她也没彻底关上和莫斯科对话的大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她顶着多大压力也要推。为啥?她知道德国的工业机器不能没有便宜能源,也知道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你搬不走,邻居就是邻居,你不能当他不存在。
默茨呢?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向立陶宛派出第45装甲旅,常驻!这是二战后德国军队第一次在东欧“扎钉子”,而且离白俄罗斯边境不到20公里。
![]()
这是在干嘛?这是在替美国完成战略包抄,直接踩俄罗斯的红线。
紧接着,他开始推动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远程导弹。莫斯科的反应也特直接,直接公布了模拟袭击柏林的演习画面。
默克尔的逻辑是“制裁不等于解决”,而默茨的逻辑是“表忠等于安全”。他把德国从一个“缓冲区”,硬生生变成了“最前线”。
2. 对美国:从“伙伴”到“跟班”
默克尔对美国,从来都是保持距离的。她2017年就公开说,“欧美互信的时代部分结束了”。她跟特朗普也是斗智斗勇,坚决维护欧盟的集体利益。
默茨可倒好。2025年6月访美,特朗普提出北约军费要占GDP的3.5%,默茨二话不说,当场就接了。
回国就干了两件事:第一,放宽德国的“债务刹车”红线,计划举债1万亿欧元扩军。第二,他甚至荒唐到提出,要帮驻德美军“垫付工资”。
![]()
这已经不是合作了,这是财政投降。
更别提在欧美钢铝关税战里,特朗普把关税提到50%,欧盟准备集体反击,默茨却私下妥协,自己先退了。
他以为抱紧了美国大腿,德国就安全了。他忘了,当附庸的代价,是拿自己的血去喂饱别人。
3. 对中国:从“务实”到“务虚”
这是德国经济的命根子。默克尔在任16年,去了中国12次。她图啥?图的是真金白银。中德贸易额从她上任的600多亿欧元,干到了她卸任前的2100多亿欧元。
她知道,中国是德国制造业的最大市场和最关键的供应链。
默茨呢?他上来就跳进了“意识形态”的战壕。2025年8月,他的外长博莱恩(没错,就是绿党的那个)访日,公开批评中国在台海和南海“搞扩张”。
![]()
结果是中方直接冷处理,中德外长会谈降级。
现在呢?德国对华出口连月下滑,巴斯夫、大众这些巨头,眼看风向不对,开始把投资往北美和东南亚转。
默茨用“去风险”当借口,换来的是德国“世界工厂”支点的松动。
4. 对自己:从“安全”到“引爆”
如果说外交上是“自废武功”,那内政上就是“自毁长城”。
2025年10月25日,默茨政府干了件特有仪式感的事:亲手引爆了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这象征着德国核电历史的彻底终结。
![]()
默克尔当年也承诺“弃核”,但她留了过渡期。默茨这是“一步到位”。
结果呢?弃核、脱俄,德国工业只能转向依赖美国的高价LNG(液化天然气)。这玩意儿比俄气贵了30%到50%!德国的工业成本瞬间爆炸,制造业的竞争力哪还顶得住?
更要命的是财政。默克尔是出了名的“守财奴”,坚持“黑零”政策,16年几乎没突破债务上限。
默茨呢?为了那3.5%的军费,直接撕了《债务刹车法》,2025年德国军费高达1620亿欧元。预计到2029年,赤字要飙到1260亿欧元。
这钱从哪来?只能牺牲社会福利、基础建设、教育科研。
看明白没?短短八个月,默茨就把默克尔“稳”字当头的内政外交,来了个180度大掉头。德国从欧洲的“发动机”,变成了美国的“跳板”。
![]()
默克尔的远见:她20年前就看透了默茨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默克尔当年为什么死活不让默茨上位?
很多人以为那是2018年之后的事,其实不是。早在2002年,默克尔还没当上总理,只是党主席的时候,她就开始不动声色地“雪藏”默茨了。
当时默茨是党内的明日之星,风头正劲。但默克尔已经看透了这个人。
1. 两种“德国”的对撞
默克尔是什么人?她是东德长大的,学物理的,过过苦日子。她看世界的方式是“实事求是”,凡事先算账,先看“代价”和“最坏结果”。她治理国家,就一个字:稳。
默茨呢?他是标准西德精英,律师出身,满脑子都是“自由市场”和“大西洋联盟”的原则。他习惯从“应该怎样”出发,而不是从“现在怎样”出发。
![]()
一个讲究“看情况再说”,一个坚持“按规矩办事”。
当年他俩的核心分歧,就预示了今天的结局。
- 关于钱:默茨一直主张给企业大幅减税。默克尔就问:减了税,政府收入哪来?教育、医疗、养老怎么办?
- 关于人:默茨一直主张严格控制移民。默克尔想得更远:德国人口在老化,没有外来劳动力,几十年后经济靠谁撑着?
默克尔早就下了判断:这个人,太“硬”,太“飘”。他不懂得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更不懂得德国这个国家的复杂性。德国经不起他那种“理想主义”的折腾。
所以,她当年宁可用各种人事安排把默茨边缘化,逼得他退出政坛去做律师,也不愿意把党交给一个“只会踩油门”的人。
她怕的不是默茨抢她的位子,她怕的是默茨那套“硬邦邦”的理念,会把德国带进沟里。
别再“甩锅”默克尔了,那不是她的“遗产”
当然,现在也有一种声音,在给默茨“喊冤”。
![]()
他们会说:“默茨现在这么难,还不是在给默克尔还债!”(就像我们参考资料里提到的)
他们说,默克尔留下了三大“烂摊子”:
- 老化的基建:为了“黑零”财政,桥梁、公路、网络全都几十年不更新。
- 能源依赖:贪图俄罗斯的便宜天然气,把命门交给了别人。
- 移民危机:2015年大开绿灯,留下了巨大的社会融合难题。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吗?有。但这是在“偷换概念”。
默克尔的“稳”,不是“躺平”,而是“管理风险”。
她难道不知道依赖俄气有风险吗?她当然知道。但在当时,这是保证德国工业碾压欧洲,同时维持低通胀和高福利的最优解。她是在用这个风险,去换取更大的国家利益。
![]()
她难道不知道基建要花钱吗?她当然知道。但她更知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一个国家财政的“清白”,比几座新桥更重要。一个不欠债的政府,才有底气在危机来临时出手。
而默茨在干嘛?他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吗?
他不是。他是在用一个更大的灾难,去“覆盖”前一个问题。
- 他“解决”了俄气依赖,代价是让德国工业彻底被美国高价LNG套牢,失去了竞争力。
- 他“解决”了财政保守,代价是把债务刹车砸了,借来的钱却没去修桥,而是全拿去买了武器,透支了德国的未来。
- 他“解决”了移民融合问题,代价是点燃了社会对立,让德国劳动力市场雪上加霜。
说白了,默克尔是留下了一些“慢性病”,但她保住了德国的“命”——战略自主和经济根基。
而默茨,是直接把病人推上了手术台,告诉他“慢性病我给你治好了”,代价是你以后得终身瘫痪。
![]()
写在最后:躲过一劫,还是劫数难逃?
现在回看,默克尔最大的远见,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她最大的政治遗产,可能就是“坚决不用默茨”。
她知道,德国的体量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选边站,它必须是“平衡木”。而默茨这个人,从骨子里就是个“站队狂”。
默克尔守了16年,德国人享受了16年的安逸。可悲的是,人总是健忘的。人们厌倦了“妈妈”的唠叨,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更“酷”的“硬汉”。
结果,这位“硬汉”上台八个月,就把德国从一个“欧洲轴心”,变成了“美国附庸”。
我们现在才看懂默克尔的苦心,可惜,代价已经开始支付了。德国当年躲过的那一劫,终究还是在2025年,以一种更惨烈的方式,找上门来了。
那么朋友们,问题来了:如果让你选,你更欣赏默克尔这种“守成”的稳健,还是默茨这种“破局”的激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