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1岁的孙阿姨像往常一样早起锻炼,回家后顺手倒了一杯温水,一饮而尽。刚刚喝下,孙阿姨突然感觉口腔发干,舌头微微发烫,不禁皱起了眉头。
不过,她的老伴老李喝完同样的水,却说浑身透着一丝温热,反倒觉得精神起来。这让孙阿姨很困惑:为什么同样喝口水,自己的感觉和别人如此不同?难道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还是所谓的“阴虚”“阳虚”在作怪?一想到这里,孙阿姨满脑子疑问:“我到底属于阴虚还是阳虚?喝水真的能测出来吗?”
![]()
医生给出的答案出乎她的意料,背后还有一套科学依据。其实,饮水后的反应,真的能帮我们初步判断体质。你身边有没有像孙阿姨一样为阴阳体质发愁的人?
日常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对“阴虚”“阳虚”这样的说法既熟悉又陌生。去药店问医生,经常被问“最近怕热还是怕冷?”“舌苔厚不厚?”可这些自测的方法往往让人一头雾水。
其实,现代中医已经有较为科学的体质分类标准,还能结合西医指标如基础代谢率、内分泌水平、生理反应等进行分析。根据《中华中医药杂志》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约42.8%偏阴虚,39.6%偏阳虚,剩余为平和体质或其他类型。
![]()
那么,为什么“喝一口水”就能看到体质端倪?原理在于机体对冷热及水分的反应差异来自本身的阴阳平衡状况。阴虚人本身体内津液不足、易燥热,喝水后反而感到更干,甚至口苦舌热;阳虚人则阳气不足、畏冷,喝完水容易出现胃寒不适、腹胀等感觉。
这些只要留意日常体验即可初步判断。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阴虚体质”受试者饮水后有明显‘口干加重’‘咽部不适’的比例为67.1%,而“阳虚体质”受试者则有52.5%出现‘小腹冷凉’等症状,明显高于平和体质人群。
坚持用喝水“小测试”判体质,时间久了其实还会发现三类典型变化。专家总结如下:
有人喝水后觉得喉咙特别“清亮”,全身舒展,这往往与体内阴阳平衡有关,多数为“平和体质”,也是健康体质的代表。
有人一喝水立刻感觉“浑身发烫”“口干更甚”,甚至心里烦,这是典型的阴虚表现。阴虚常伴有睡眠浅、多梦、手足心热等,若同时舌苔偏红、脉象细数,更应警惕。
还有些人喝完水容易出现“胃里发凉”“有点腹泻”,或总觉得“身体不暖和”,这就是阳虚的常见感受。阳虚者通常畏寒肢冷、易乏力、精神不振,在冬春之交表现更明显。
权威数据显示,超过68%的阴虚体质者和71%的阳虚体质者自测时表现出上述反应。当然,喝水是个简单的参考,更准确的体质判断还需结合问诊、脉象、舌象及实验室指标。但通过喝水观察自己身体的“即时反馈”,正成为越来越多医生推荐的日常体质自查新工具。
![]()
那么,发现自己是阴虚或阳虚后,怎样调整,才能让身体“回归正轨”?专家建议,从这三点入手——尤其第三点常被忽略,但关键有效:
日常饮食有侧重。阴虚者要多吃百合、银耳、鸭肉、山药等食物,少食辛辣油腻,避免助热之品。阳虚者则宜选羊肉、生姜、红枣、栗子等温补食材,慎食冷饮生食。
生活习惯呵护体质。规律作息、不过度熬夜、不暴饮暴食,可改善阴阳失衡。阴虚人群可适当多喝温开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环境下。阳虚人群注意保暖、适当运动,如太极、慢走等。
心理调节同样重要。研究表明,情绪焦虑、压力大会加剧阴阳失调。每日花10分钟做深呼吸、放松冥想,对平衡气血、提升免疫大有裨益。有调查显示,采用身心双调法后,体质不适者相关症状改善率高达73.2%,远高于普通调整。
另外,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中医体质分析或健康体检,关注血糖、血压、内分泌等基础指标,与体质调理同步推进。如果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体质,切忌盲目进补,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辨证施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