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前的B2B到如今的AI创业,虽然概念不同,发力方向不一样,但一样的是,资本市场最钟爱的,始终是那些从大厂出来的选手。
不论是十年前的百度、腾讯、阿里,还是现在的字节、京东、大疆。
这其中,有人崛起,有人落败。
在这场轮回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投资人对大厂员工创始人的追捧和喜爱。
![]()
在2013-2015年之间,中国的C端交易市场几乎被巨头瓜分,已经形成了百度阿里腾讯BAT三巨头。
京东、360也已经保持领先,滴滴快的、美团大众、58赶集都逐渐成为行业巨头,小米、字节初露峥嵘。
![]()
那几年各种烧钱大战,C端市场可以硕士如火如荼。
但是B端消费市场却没有一个能撑起门面的大型公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类公司已经出现了数个巨头。
于是B2B大行其道,投资人带着大量资本涌入,希望能在中国复刻出一个B2B的独角兽巨头。
当时投资人圈子里盛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看一个项目能不能投,主要看两点:一是看创始人团队是不是BAT出来的,二是看这个项目是不是B2B方向的。
如果两点全中,那这项目大概率能够拿到融资。
无数人靠着一个概念和一个PPT,就能从投资人手中拿到数不清的投资。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出了成绩。
比如腾讯出身的季昕华,他在腾讯时主要负责安全、云计算等业务板块。
![]()
2012年,他拉上了同样腾讯出身的华琨,创立了UCloud,瞄准了当时还处于一片蓝海的云计算服务领域。
由于目标明确,创始人能力出众,UCloud的发展十分迅速,2020年就成功登陆了科创板,被称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
此外,百度出身的戴文渊创立的第四范式、阿里出身的张金银创立的奇点云,都是当时BAT离职员工创业成功的典范。
![]()
当时B2B项目的核心投资逻辑是,通过互联网重构传统B2B交易流程,提升产业效率。
十年前中国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成本高”等痛点。
B2B创业方向也多是将传统线下交易转移至线上,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缩短交易周期。
这个方向最成功的是“找钢网”。
![]()
通过“撮合交易+仓储物流”模式,解决了钢铁行业“多级经销商层层加价”的问题,2015年实现单季盈利,成为B2B领域的标杆企业。
有成功案例也会有失败案例。
比如曾经担任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的王劲,他离开百度后创立了中智行,给企业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由于的履历太过于耀眼,资本市场对于他的创业十分看好,纷纷向其抛来了橄榄枝。
公司的估值一度超过了10亿元,王劲本人也成为了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
但是短短几年时间,中智行就陷入了巨大的财政危机。
原因是由于其理念过于先进,商业化落地十分困难,虽然融资多、估值高,但是几乎没有成交的项目。
最终,因为无力支付一个1.5万的劳务仲裁款,法院依法裁定中智行破产清算。
![]()
时间过去了10年,现在市场上最火热的莫过于人工智能。
网友玩梗说:现在十个初创公司,有九个和AI有关,剩下一个也被AI赋能了。
但是和十年前一样,大厂出来的员工创业,依然是最受资本市场追捧的。
92年出生的何嘉斌,曾经就职于百度和字节跳动,23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方向是AI玩具宠物。
![]()
大厂创始人+AI赛道,这就是如今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
今年,何嘉斌旗下的萌友智能成功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引发了不少热议。
抛开其大厂出身的背景不谈,他做的也确实不错。
去年年底,他推出的AI萌宠Ropet在海外上市,4个小时就达成了10万美元的众筹目标,最终获得了40万美元的订单,展现出了极强的市场吸引力。
![]()
当然,AI创业也不乏一些失败案例,比如李开复的“关门弟子”,前谷歌、阿里云员工周健创立的澜码科技。
因为创始人背景够牛,而且目标瞄准的也是当下火热的企业级AI Agent平台,所以引发了资本的热捧,估值一度超过15个亿。
但是和王劲的情况差不多,澜码科技的商业化路线太模糊了,再加上管理失误,导致其跌落神坛。
![]()
今年更是被曝出了拖欠员工工资,创始人周健甚至表示要卖掉房子来偿还欠薪。
![]()
对比一下更多的案例不难发现,和十年前相比,如今的AI领域投资人明显更谨慎了。
虽然依然追捧大厂创始人,但是如果只能讲故事、画大饼,那融资肯定拿不到。
十年前B2B时代,只要创始人干的项目,在海外有对标,哪怕只有一个PPT,投资人都敢投,赌的就是大厂出来的人“见过大世面,能控制大场面”。
![]()
但是到了现在,如果项目没有商业化的落地,展现不出实力,那资本也不会无脑给钱。
可以预见,工程师的红利时代正在到来。
而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投资市场正在走向正常化,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能在AI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
如今,不管是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人形机器人领域、无人机领域,甚至AI大模型领域,这些前沿科技阵地,中国都有能拿得出手的企业,甚至能做到行业内的TOP1。
慢慢地,我们从十年前的那个追赶者,变成了如今的领路人。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恰恰印证了中国这十年的飞速发展。
投资人10年前看中的是商业模式创新,10年后转向技术驱动和实际落地能力。
投资理念也从“流量-资本扩张”,转向“技术驱动和产业升级”,聚焦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唯一没变的,是对“大厂背景”创业者的偏好。因为大厂背景,意味着资源积累、行业认知以及团队能力三重优势。
规避风险,创造最大化利益,永远是资本不变的宗旨。
参考资料
1. 中国企业联合会 《商业变现,掌握AI场景的投资密码 ——2023中国AI商业落地投资价值研究》
2.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发布人工智能算法领域专门人才政策》
3. 澎湃新闻 《AI 2.0时代,再看消费物联网十年》
4. 智源社区 《2023年新晋AIGC独角兽:23家企业,最高估值千亿,6家来自中国》
5. 中国网 《中国制造网完善外贸全链路AI布局 采供进入双向智能时代》
(可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