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冷不冷,看九月十三”,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让农历九月十三的天气成为人们预测冬季寒暖的风向标。明日恰逢九月十三(2025年11月2日),民间对这一天的阴晴雨雪格外关注,尤其在今年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关于“冷冬”还是“暖冬”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结合气象数据、农谚规律和专家分析,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今冬气候的端倪。
![]()
农谚的科学性与地域差异
“九月十三晴,钉鞋挂断绳;九月十三落,钉鞋不离脚”是江南一带的经典说法,意指若此日晴朗,则冬季干燥少雨雪,雨鞋闲置;若逢降雨,则预示冬季阴冷多雨雪。类似谚语在北方则演变为“九月十三阴,柴火贵如金”,强调寒冷程度。气象学家指出,这类农谚源于古人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虽非绝对科学,但部分现象与大气环流阶段性特征存在关联。例如,九月下旬东亚地区若持续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可能预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导致我国气温偏低。不过,现代气候受多重因素干扰,如厄尔尼诺现象、北极涛动等,农谚的准确性需结合具体分析。
今冬气候预测:拉尼娜与全球变暖的博弈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2025-2026年冬季可能受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影响。历史上,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达70%以上,尤其是南方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例如,2008年南方雪灾便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然而,全球变暖趋势正在改变传统模式——过去十年中,即便出现拉尼娜,冬季平均气温仍可能偏高,但极端寒潮事件频率增加。这种“整体偏暖、局部骤冷”的特点,使得“冷到哭”的体感更易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
九月十三天气的符号意义
今年九月十三(11月2日)的天气值得玩味。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将有4-6℃降温,江南部分地区伴随小雨。这种“阴雨降温”的组合,恰与农谚中“冬季多雨雪”的预示吻合。但需注意的是,单一日期天气无法决定整个冬季趋势。例如,2020年九月十三全国大部晴朗,但随后的冬季却遭遇多次寒潮;而2018年同日多地降雨,冬季反而偏暖。因此,更需关注后续大气环流演变。
![]()
地域性差异:北方干冷VS南方湿冷
我国幅员辽阔,冬季气候呈现鲜明地域特色。北方在拉尼娜年通常降温明显,但降水偏少,表现为“干冷”;南方则因水汽输送增强,易出现“湿冷”模式,体感温度更低。广东气象部门曾统计,九月十三降雨与当地春节气温的负相关性达60%,而东北地区这一关联较弱。今年若冷空气与暖湿气流持续在长江流域交汇,可能重演2008年式的持续低温雨雪,但对华北而言,更需警惕的是大风降温带来的能源供应压力。
应对建议:从农事到民生
农业生产上,农谚提醒需提前防范。江淮地区可加固蔬菜大棚,北方冬麦区适时浇灌防冻水;南方果园需疏通排水沟,避免冻雨积涝。民生层面,能源部门应加强电网抗冰能力,公众可参考“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度骤变。值得注意的是,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气象局每月更新的季节性展望比单日农谚更具参考价值。
![]()
结语
“看九月十三”的本质,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探索。在现代科技加持下,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智慧,更需理性看待气候的复杂性。今年冬季或将呈现“前冬偏暖、后冬偏冷”的波动特征,春节期间的冷暖还需持续观察12月后的环流调整。无论如何,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自然之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