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归口管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全国20余家顶尖医疗机构共同起草的《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T/GDPMAA 0024-2025)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1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起草单位涵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东北等多个区域,凝聚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高水平临床中心的专业智慧。
作为我国首个系统阐述外科手术“无管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本次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无管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领域迈入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患者带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体验更优的外科治疗新模式。
![]()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标准详情
打破传统壁垒,定义外科新标准
传统外科手术中,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尿管等各类管道在术中及术后广泛使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与感染风险,也限制了其早期活动,进而延缓康复进程。“无管技术”旨在避免或减少上述侵入性导管的使用,融合了微创手术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从根本上优化围术期管理流程。此次发布的《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首次对“无管中心”作出明确定义并提出系统性建设要求。标准详细规定了中心的硬件配置、人员资质、技术路径、质控指标与信息管理机制,覆盖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康复的全流程,为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同质化的无管中心提供了权威“蓝图”和操作指南。
![]()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目录
多学科融合,拓展临床应用广度
该标准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理念,适用范围从传统的胸外科延伸至泌尿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妇科、心外科及心血管内科等多个临床领域。附录中系统列举了各专科适应术式,如肺叶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髋关节置换术等,展示了无管技术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标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倡导个体化评估与精准决策,构建了由外科、麻醉、护理、康复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优化术前评估、强化术中配合、规范术后康复路径,确保每位接受无管手术的患者获得更加科学、安全、舒适的治疗体验。同时,标准还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展望未来:重塑外科路径,推动康复外科理念深化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填补了国内无管外科领域的标准空白。通过建立科学、统一的技术与管理规范,该标准将推动无管技术系统化培训与规范化应用,促进外科手术在安全性、微创性和舒适性方面实现全面升级。这不仅标志着无管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中国外科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助力构建“术中少创伤、术后快恢复、整体更高效”的现代外科新模式。
随着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推广,一个更加微创、安全、高效、以患者体验为核心的外科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主要撰写专家合影
该团体标准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及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官网公开发布,欢迎查阅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