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活跃度升高,又刚过完自2019年设立“世界流感日”以来首个没有主题的世界流感日,本身负能量满满。但如今时隔一年(多)《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下简称“指南”)再次回归视野,可以说非常振奋人心了!
![]()
![]()
数据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图:自己Excel做的
尽管与既往相比有些略迟,但心指南的发布也对全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从内容来看也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一定有绝对重磅的更新才会推迟。
接下来为大家提供非官方版的指南更新点汇总已经为大家梳理出来供各位专业人员们参考,如有任何解释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一、特别关注
1.硬核强调“适用机构”
此前指南发布仅会在(红头)通知中将该文件的通知对象限定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就是说——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机构非必须遵循该指南的建议。
而今年最重点的就是新版指南“硬气”了!明确在第一页就写到“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的专业人员”,这也意味着指南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疾控中心,还包括各级医疗单位,甚至可以说纳入临床体系,这也证实了未来医防融合是重点战略方向。
![]()
新旧指南在适用对象层面的对比
2.点亮“中国证据”
由于中国流感疫苗应用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因此明显能感觉到国内缺少很多高质量证据,这也导致在2022-2023年版指南发布之前我国内地的文件/证据在参考文献中占比不足30%。
![]()
证据占比示意图,图源:统一逻辑后用AI测算,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
本次新版指南中非常值得高兴的是,虽然全文缩短、参考文献精简,但所应用到的我国内地证据占比达到38.4%,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相关机构都在努力推动证据更新和补齐,让“中国证据”替代海外研究进入到我国的指南当中。
3.对“说明书禁忌”强硬“亮剑”
“房间中的大象” 被作为群体对显见事实的集体沉默现象的隐喻,不客气地说此前从未有任何官方文件面对国内孕本不应该出现的“禁忌”提出过强硬抗议——至今国内3款流感疫苗说明书将孕妇、17款流感疫苗将鸡蛋过敏列为“说明书禁忌”——而流感指南又一直建议孕妇接种流感疫苗,并反复强调鸡蛋过敏人群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既然改不了说明书(科普:说明书审批不是疾控中心负责),新版指南中简单粗暴又干脆:孕妇,找没把孕妇写入说明书禁忌的疫苗打!鸡蛋过敏的人,找没把鸡蛋过敏写入说明书禁忌的疫苗打!
二、更新要点
1.指南长度:首次缩减
自2019-2020年流感季开始(抛开2024-2025年流感季没发指南),我国发布的指南文件页数就在不断增加,而本流感季的指南的页数和金价一样终于“跌”了。
![]()
近年来指南文件关键数据(因为阅读文件格式原因与实际略有差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指南质量“缩水”,而是仍然保持十足的含金量,只不过去掉了一些对专业人员而言本就应该铭记于心的基础概念或纯理论知识(流感病毒结构、亚型数量等),而且真正解决实质问题的“干货”增加很多,后面会具体介绍。
2.内容结构变化
该说不说,既往老版本指南专业性强,但更像一本字典,每一部分内容都保持了专业和完整性,但是对于一般专业人员来说很少能全篇读完并分析。
今年指南的结构并不是“通知+正文”的形式,而是用33页(指南7页+资料17页+参考文献10页)的“正文+证据”的新模式呈现——这一呈现方式既精炼并突出了指南建议,又保证了对细节的证据支持。
3.简化基本知识
在既往版本的指南中,关于病原学、流行病学等背景信息较多,尤其是很多对于专业群体而言都应该是常识性信息。
新版指南去去除了大量基础知识,因此整个更加简洁,大幅删除了研究内容(尤其是疾病风险),转而使用更加明确的建议性陈述。
4.前置接种建议
在既往版本的指南中,接种建议比较隐晦,比如接种建议后置并仅描述为“优先接种人群”;除此之外,在优先建议人群前面还要放很多研究证据,总觉得有些遮遮掩掩。
新版指南中直接前置了有限群体,并直接定性为“建议优先接种人群”,也就是说从此前的“我告诉你这些人风险高你得考虑打疫苗”变成了“建议这些人接种流感疫苗”,态度明确,意义非凡。
三、重点细节
1.严格区分Efficacy和Effectiveness
在此前版本的指南中,疫苗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和疫苗效果(Vaccine Effiectiveness)的解释仅有一小部分,而且后两者写作“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保护效果”,并不符合翻译规则。
新版指南明确且分开解释了三种名词的概念,避免了混淆“有效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潜在错误宣传或混淆视听的可能,并且措辞更加严谨也体现了“指南”和“科普文”的区别。
2.价次建议
既往针对流感疫苗选择的描述都是基本都是“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 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总体而言较为模糊。
新版指南援引病原学信息,提到自2020年3月以来,未再检测到自然存在的B/Yamagata系病毒,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疫苗组分咨询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将B/Yamagata 系抗原纳入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算是对三价的一种支持和明确表态。
3.告诉你:9~10月接种最好
此前老版本的指南(比如2020-2021年版)还会明确“最好在 10 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但近年来的指南可能考虑到希望在完整的流感季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故而抹掉了“10月底前”的说法,但实际工作中又出现了“过早接种”(比如5、6月份开打)的情况。
因此,今年的流感疫苗应该是总结了此前的经验,明确表态“9~10月一般是最佳的接种时间”,这个“一般”用的非常准确,因为贴合了我国各地流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后面也同样强调了“上述时间内未接种的人群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
4.新增流感并发症
旧版指南对于流感疾病负担和危害表述已经比较全面,严重并发症额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
新版指南追加了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进一步强调流感疾病危害性,同时也暗示多临床科室应关注流感疾病危害和预防策略。
5.强调病毒变异
既往表述为“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 每年流感流行株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之前通过自然感染或者免疫接种形成的抗体难以有效中和,因此人群普遍易感。”
今年更新为“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导致之前通过自然感染、疫苗接种或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抗体难以有效中和较大变异度的病毒,因此人群普遍易感且可反复感染”,即进一步明确接种新疫苗的必要性。
四、建议
每一次流感疫苗指南更新都会有新的关键词,而今年的关键词就是“硬核”,不仅是对适用群体/单位的硬核,也包括了建议/态度的硬核。
但对于这样一份让人惊喜的指南,我汇总了专业群体的一些通识性的建议,在此进行分享并供交流使用:
1.发布时间:由于我国流感疫苗产业化能力在日新月异进步,审批效率也在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因此最早的流感疫苗批签发可能因毒株变化情况前置到每年6月份之前,启动接种时间也会相应前置。希望未来指南发布时间能够进一步前置,以便让接种工作专业性、合理性进一步提升,也便于各级技术指导单位有时间转发文件。
2.免疫程序和剂量: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我国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流感疫苗接种程序,这也导致无论专业群体还是公众(尤其是6月龄-8岁儿童家长)面临着选择难题,同时一些证据也存在空白(如儿童每年接种2剂疫苗的保护效果,日本研究证据;不同剂量疫苗的真实世界保护效果,美国研究证据)亟待补充。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未来疫苗应用更加科学,以及帮助专业群体为受种者提供更可靠且简易的建议,从而提高信任度和依从性。
3.禁忌症:相比既往版本指南,今年能够明确指出孕妇和鸡蛋过敏人群可(甚至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已经是一大进步,但仍仅限于“寻找未在说明书描述禁忌症的产品”接种,这也阻碍了对于很多特殊群体的接种工作,甚至影响一般人群的接种信心。未来是否可参考美国CDC建议,增加针对于标签外用药的描述,或统筹协调多部门、多单位联合讨论解决方案。
4.卫生经济学:医防融合是我国健康大战略,同时将预防融入临床也是降低长期居高不下医保成本的方式之一。我国已经多地开展“疫苗处方”试点工作(主要针对成人群体,主要涉及流感、肺炎球菌疫苗),并实现了疫苗接种率质的飞跃。但相关信息并未体现在指南当中,未来可考虑加入。
5.群体接种:2025年下旬,我国正式将HPV疫苗纳入到国家免疫规划,即年满13周岁女性可免费接种2价HPV疫苗。这一行动不仅为女性提供了针对宫颈癌等HPV相关疾病的保护,同时也带来了基层接种单位工作量大幅增加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可考虑未来纳入“疫苗接种进校园”的明确建议,在补齐HPV与流感疫苗同时安全性、免疫原性证据后,促进集中接种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双向促进接种率提升。
![]()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