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杨倚天 医学博士 博士后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什么是“术中知晓”?一场清醒的噩梦
术中知晓就是指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当手术结束,他们可能清晰地记得手术室里的对话、器械的碰撞声,甚至手术操作本身带来的感觉,但身体却因肌肉松弛剂的作用而无法动弹、不能发声。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却是真实存在的医学难题。它并非简单的“麻醉剂量不够”,其背后是大脑这个精密器官与麻醉药物之间复杂的博弈。
为何会发生?一场精密的“剂量平衡术”
您可能会问: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还会发生这种事?
答案是:全身麻醉本身就是一场走在钢丝上的艺术。我们的目标并非让大脑“关机”,而是精确地调控它的不同功能区域,达到无意识、无记忆、无痛觉、肌肉松弛的平衡状态。这就像一场交响乐,需要抑制“意识”的指挥家,安抚“疼痛”的钢琴家,同时让“肌肉”的鼓手安静下来。
术中知晓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1. 生理极限的挑战:在重大创伤、心脏手术或紧急情况下,患者的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麻醉医生必须优先维持心跳和血压,有时不得不使用相对较浅的麻醉深度,以保全生命为首要目标。
2. 个体差异的“黑箱”:每个人对麻醉药的敏感度天生不同。同样的剂量,对大多数人足够,但对某些代谢快、耐受力强的人可能就像喝了一杯浓咖啡。我们无法在术前完全预知每个人的“麻醉基因”。
3. 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手术为避免影响血压,会刻意减少强效麻醉药的使用,而依赖大量肌肉松弛剂。这可能导致患者肌肉完全瘫痪,但意识和听觉却被提前“唤醒”。
尽管原因复杂,但请您放心,术中知晓的总体发生率极低,在现代麻醉技术下,大约在0.1%到0.2% 之间,在某些高风险手术中会略有升高。麻醉医生的核心使命,就是将这百万分之一的风险,也无限趋近于零。当您安然入睡,麻醉医生的一双眼睛始终在监护仪的荧光前为您守夜,麻醉医生的一双手在精密调节着药物的流速,更有一颗心在为您的大脑意识站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