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重拳出击:平安银行1880万罚单背后的行业警示
![]()
2025年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罚单再次将平安银行推向风口浪尖。因互联网贷款和代销业务管理不审慎,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被处以1880万元罚款,3名相关责任人同时受到警告和罚款处罚。这已是平安银行在短短18个月内第二次领到千万级罚单,2024年5月该行就曾因6723.98万元的巨额罚款成为当年银行业"罚款王"。
连续大额罚单绝非偶然,而是监管层向整个金融行业发出的明确信号:依靠"踩红线、冲规模"的野蛮生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过去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少银行形成了"重规模、轻风控"的经营惯性,将合规让位于速度,把风控屈从于收益。平安银行两次被罚的违规行为,恰恰是这种"赚快钱"思维的典型体现。
深入分析平安银行的违规路径,可以清晰看到金融机构曾经习以为常的两种"赚快钱"模式。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上,部分银行为了快速抢占市场,过度简化风控流程:过度依赖第三方数据授信而忽视实地核查,对贷款资金流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助贷平台合作时只关注流量不注重资质审核。平安银行2025年7月青岛分行刚因"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三个月后总行又因同类问题领罚,显示出这种"放水式扩张"已形成系统性风险。
代销业务则是另一个重灾区。银行通过代销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获取中间业务收入,这本是轻资本运营的好事。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机构将"卖得多"作为唯一目标:产品准入审核流于形式,风险提示敷衍了事,甚至存在误导销售行为。这种"带病销售"的做法虽然短期能带来可观收益,却为金融稳定埋下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处罚恰逢《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施行满月。新规明确要求银行强化自主风控、规范定价机制,而平安银行在新规实施当月就领罚单,监管层"立规矩、严执法"的决心可见一斑。
梳理平安银行近年来的监管记录,其违规问题呈现出"范围广、频次高、金额大"的显著特征。2024年的那次创纪录罚单涉及公司治理、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四大类问题,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严重违规。屡罚不改的背后,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经营理念偏差,即短期业绩导向压倒了长期稳健经营。
当前金融监管已形成一套日趋完善的"组合拳"。"双罚制"成为常态,既罚机构也罚责任人;监管范围覆盖全业务链条,从传统信贷到互联网金融无一遗漏;"回头看"机制持续发力,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这种高压态势下,任何心存侥幸的机构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对银行业而言,必须彻底摒弃"赚快钱"思维,将合规经营作为生命线。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风控能力。对投资者来说,要破除"刚性兑付"的幻想,提高风险意识,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1880万元的罚单金额对平安银行或许不算巨大,但其警示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优先,从短期利益转向长期价值。那些仍固守旧思维的机构,终将被市场和监管双重淘汰。
这场变革没有回头路。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唯有主动拥抱监管、坚守风险底线的金融机构,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赢得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