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听澜最近刷新闻时,被新加坡发展部长徐芳达那句话一下子吸引住——“中国要学会忍让,不要美国做初一,你就做十五。”
乍一听,好像是在劝大国别太较劲,是一番中立的“和事佬言论”。
![]()
可细一想,事情没这么简单。
中美贸易战火未熄,科技封锁层层加码,新加坡这个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却劝中国“多忍让一点”?
那么,新加坡此举到底是出于善意劝和,还是在为自己留后路?
![]()
要理解新加坡为什么会出这种话,得先明白一点——它的命根子在贸易。
这个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县城的小国,没资源、没腹地,却能成为富裕国家,全靠国际贸易和金融流动吃饭。
![]()
全球化顺风的时候,它是最大赢家。风浪一来,它比谁都先紧张。
徐芳达这次劝中国“别一硬到底”,其实正是新加坡传统外交思想的延伸。
几十年来,它的领导人都在说一句话:新加坡要和所有大国搞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得罪太狠。
![]()
前总理李光耀过世前总结过,小国要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只有灵活和平衡。
如今继任的总理黄循财,也反复强调,“贸易是我们国家的生命线”。
不夸张地说,只要全球供应链一出问题,新加坡就得头疼。
![]()
所以,它对中美对抗的态度,其实就是四个字:别打太狠。
它不是出于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更像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求稳逻辑。
它靠桥梁生存,自然希望桥别塌。
只是,这桥的两头,一边是掀桌子的美国,一边是被逼反击的中国。
![]()
劝谁,都得小心点措辞。
可对于中国来说,问题没那么简单。
中美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只是“误会”——从关税壁垒到科技封锁,从供应链脱钩到金融遏制,几乎每一步都在针对中国的崛起。
![]()
如果中国一味“忍”,那就是拿国家的尊严和未来去换短暂的温和平静。
新加坡希望局势缓和,这很容易理解,但想靠中国单方面克制来解决问题,显然是天真的。
![]()
听澜得承认,新加坡的“桥梁哲学”是种生存智慧,但它的出发点毕竟是“小国视角”。
对于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所谓“退一步”,可能意味着战略空间被永久压缩。
桥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握着桥的方向盘。
![]()
![]()
中美矛盾不是新闻,可在过去几年,它的火势明显越烧越大。
从贸易战到科技禁令,从加征关税到芯片封锁,两国博弈的烈度和范围,几乎让整个亚太地区都跟着抖。
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美国以“对等原则”为名,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
![]()
新加坡本以为可以幸免,毕竟它和美国签了自贸协定,买的美国货也比卖得多。
结果,美国一句“安全考量”,照样给新加坡加上了10%的“对等税”。
新加坡那时真急了,黄循财忍不住公开发声,说既然讲对等,那对我们就不该有税。
![]()
这话虽硬气,但结果并没改变。
事实说明,在大国棋盘上,小国的“讲理”常常是白费功夫。
所以,等到今天中美再次激烈交锋,新加坡变得比谁都谨慎。
它害怕贸易受阻,港口吞吐量下滑,更怕全球投资信心受打击。
![]()
它的金融体系与全球息息相关,只要资金链稍微动荡,整个国家都得跟着受牵连。
听澜能理解它的焦虑,毕竟新加坡从来是“做桥”的,不是“掀桌”的。
但问题在于,它把风险的锅更多地甩给中国——好像只要中国“忍一忍”,世界就太平了。
![]()
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中国不是贸易侵略者,是被打压的那一方。
一个被多重制裁、被限制核心技术出口的国家,怎可能只靠“忍”来换回公道?
![]()
![]()
徐芳达这番话里,最常出现的词还有个——“多边主义”。
这词中国也常说,但意思其实不一样。
新加坡讲多边主义,更多是希望维持当前的全球秩序;而中国讲多边主义,目的是推动平等共治的新秩序。
![]()
听澜觉得,新加坡是真心相信西方那套体系的。
它从中获益太多——金融、航运、教育、法律,几乎都建立在美欧主导的框架上。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学者就说过,新加坡是“旧规则体系里的模范学生”。
![]()
只要这体系不倒,新加坡的繁荣就稳。可要是它塌了,新加坡立刻进入风险状态。
而中国的思路完全不同。
过去几十年,中国是在旧体系下成长,也在一次次危机中看到它的不公不稳——美元霸权、高科技封锁、供应链“武器化”,哪一项不是现行秩序的偏斜产物?
![]()
所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想在合作中去中心化,而不是继续被管控。
新加坡怕“桥没了”,中国怕的是“桥头被堵死”。
这种差异,造就了两国在看待中美摩擦时的根本不同。
![]()
新加坡想守住“旧秩序的安全感”,中国则在谋求“新秩序的公平感”。
简单来说,一个要稳现状,一个要突破格局。
徐芳达那番“温和劝说”,其实正是这两种心态的交汇点:他担心冲突损害自己赖以生存的体系,才忍不住劝中国别太硬。
![]()
但世界的节奏不会停,美国持续在东南亚强化影响力,从供应链“友岸外包”到区域安全合作,都在逼这些国家“选边”。
新加坡外长前不久就直言,他们不能成为“大国游戏的牺牲品”。
这话其实很诚实——小国不想被迫站队,但现实已在推着你往某边靠。
那种“平衡术”,在风暴大的时候,也许根本无法成立。
![]()
结语
听澜想说,新加坡的发声,是小国在乱世中的自保本能。
它希望桥还在,希望规则不崩,希望风暴过去后世界能恢复平静。
但无论他怎么劝,大国之间的碰撞并不会因为一番“劝和”而停止。
对中国来说,所谓“忍让”不是退步,而是要有分寸、有智慧地掌握节奏,在需要强硬的地方绝不含糊,在能合作的领域积极拥抱世界。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第七届新中论坛在新加坡举办 关注中新建交35周年成果》2025年10月1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