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言堂】
从覃慧玲老师的《找质数》,理解教材设计的苦心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质数》一课,位于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课时,在前4个课时中,分别学习倍数与因数概念,探索2,3,5的倍数特征活动,找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质数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2022版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中,数与运算部分,要求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量(或素数)和合数;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是,能找出2,3,5的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
教材内容
![]()
![]()
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质数?
原教材设计思路:
拼长方形活动
准备若干个小方块,请同学们用它们拼出一个长方形,分别使用2、3、4、5、6个小方块能拼出多少种长方形?你拼出的长方形的两条邻边上各有几个小方块?
下图是用2个、3个、4个、5个、6个小方块拼出的长方形
![]()
活动解读
当学生用小方块拼长方形之后,发现面积为2、3、5的长方形,形状是相同的,区别只是“横放”或“竖放”,这些长方形的一条边上只有1个小方块,而面积为4、6的长方形,则出现了多种形状,它们的一条边上可能不止一个小方块,还包括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长方形各边上的小方块数量,与所需小方块总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长×宽=总数(面积),所以拼长方形活动的实质,是找因数;找因数的目的是为了分类,我们可按所拼成长方形的特征来分类:
只有一种形状的——>只有两个因数;
不止一种形状的——>有两个以上因数;
这样就把除1外的非零自然数不重复、不遗漏地完成了分类.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对每个分类进行命名,便得到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找质数?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质数的定义找到2,3,5,7,11,13等质数,在全班学号范围内,这些不难办到,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新问题:只有这些质数吗?更多质数是多少?有限个还是无限个?质数分布有规律吗?
当然,一开始,都是猜想,正如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一样,论证数学问题的一般经历是猜想、验证、拓展,这条路,在小学阶段,需要让学生体验。
限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我们不妨在百数表中寻找质数,怎么找?根据概念,除1和自身之外,若还有别的因数,则一定是合数,而在百数表中找2,3,5的倍数,前面已经学习过,不妨借用,这就是方法的迁移;
![]()
百数表本身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第一行是1-10,第二行是11-20,每列相邻两个数相差10,每行相邻两个数相差1;
去掉数字1后,先划掉2的倍数,如下图:
![]()
可以发现,除2外所有偶数消失了;接下来我匀继续划掉3的倍数,如下图:
![]()
其实3的倍数分布是有规律的,接下来我们划掉5的倍数,如下图:
![]()
最后划掉7的倍数,如下图:
![]()
此处可继续追问一下:是否还需要再划掉11的倍数?13的倍数?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追问,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会很有兴趣知道为什么不再继续划下去,多数孩子会尝试一下,发现已经都被划掉了,就不再深究了,然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多问一句;
一位数乘两位数,最多三位数,而两位数乘两位数,至少三位数;我们已经找出的质数中,个位数只有4个,它们的倍数已经覆盖百数表中全部合数;而两位数的质数,如果另一个因数是个位数,那必然在已划掉的合数中,若另一个因数也是两位质数,则结果会超出100;
所以没必要继续划掉11、13等两位数的质数的倍数了.
解决第三个问题:为何找质数?
其实这个问题最浅显的答案,在最开始的拼长方形中,只能拼出一种形状的长方形,是拼出结果中比较特殊的形状,横放或竖放都是一样的,这种特殊性容易被五年级孩子接受;
接下来要说的是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更接近真实必要性的原因:
数学史话——质数
1963年,数学家乌拉姆在参加大学教学会议时感到无聊,便在纸上将已知的质数排成下图样式:
![]()
他随即用方块代表这些质数,绘制到一定规模之后,发现呈现出一组组的直线,于是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质数的排列隐约呈现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至今仍困扰着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天才们。这种质数方形螺旋因此被称为乌拉姆螺旋。
利用乌拉姆螺旋,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费马和欧拉发现的质数生成器。这类生成器实际上是方形螺旋图上的一条直线。虽然这条直线不能确保生成的全部都是质数,但相对于其他方向,它能生成更多的质数。例如,按照这一方法,我们可以简洁明了地构造一个质数生成器,如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高质量的质数生成器,其效果甚至优于欧拉的生成器。目前,在这张图上发现的最高效的质数生成器是下图这个样子:
![]()
这条线被称为质数黄金线,是目前发现的能生成最多质数的生成器。但它是否最高效?这仍是一个数学猜想,期待有人能证明。
当乌拉姆方形螺旋的研究成果传到德国后,德国数学家们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他们问道:“兄弟,你是否听说过高斯?这个方法高斯在一百年前就已提出,而且他的方法更为高级。”
高斯的思路十分巧妙。最初,他试图在复平面上找到一个类似于整数的概念——负整数?
他提出了另一种定义:若负整数的模与辐角均为整数,则该数称为磨藏整数。
例如,数字1的表示形式如此,数字2的表示形式如此,依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定义负质数,例如3的表示形式如此,5的表示形式如此,等等。现在,我们将这些负质数逐一绘制出来。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呈现出螺旋线的形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研究质数在不同螺旋线上的分布规律。
高斯似乎打算沿着这一方向深入研究质数的分布。他是否会比黎曼早一步得出zeta函数?然而,我们低估了高斯在数学思维上的灵活性,这令人叹为观止。他并未继续深入质数分布的研究,而是思考:既然已经找到了负数的整数表达形式,那么如果研究的整数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四进制、八进制或十二进制呢?
![]()
高斯直接采用了分圆法,因为表示一个单位圆。若要研究12进制,可将圆分成12份,类似于钟面。钟面上的每个刻度对应数字除以12的余数。因此,进制即同余,同余即进制。高斯瞬间将复平面分析与同余分析联系起来,使得我们可以用复分析研究同余问题,反之亦然。这一数学发现令人惊叹。
高斯将同一进制下不同余数的复数值相加,创造出了数论中极其重要的算法,后人称之为高斯和。高斯利用这一方法证明了数论中第一个奠基性定理——二次互反律。该方法后来被拉马努金的导师哈代握,并由此开创了数论的剑桥学派。哈代后来收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名为华罗庚。
华罗庚从哈代那里继承了高斯和这一工具,并且他运用高斯和的方法证明了完整三角和定理,该定理后来被称为华氏定理。
借此机会,再次强调,切勿低估华罗庚先生的成就。由于战争原因,他的成果当时仅限于国内传播。数论领域即便对顶级数学家而言也颇具挑战性。
当华罗庚的成果最终传入欧美后,立即引起轰动。他的证明被誉为臻于至善的证明。
中国还有一位天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数论研究领域中同样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正因为质数的规律发现如此困难,所以需要极强保密性的密码学,便有了足够坚实的根基。
质数很有必要研究下去,通过对它的研究,诞生了无数数学猜想、定理、推论,为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
覃慧玲老师的这节课,并没有按照教材上的编排去设计,而是借鉴了深圳市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改编,从更抽象的数的角度去探索质数的奥秘,因为在前面几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了拼图方式,学生对图示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可以在思维上更深入一些,以“数”研质数。
事实上北师大版教材,给使用老师们留下了足够宽阔的空间,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允许进行大胆改编重组,作为一线教师,学习并模仿专家步伐,理解教学设计意图之后,也可以进行尝试这种改编与重组,这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