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当下,联合国,这个本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其内部的权力博弈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第二个任期即将在2026年画上句号,一场围绕新任秘书长人选的角力已悄然拉开帷幕。
然而,这本应是一次遵循惯例的平稳过渡,却因美国的突然发难而掀起了滔天巨浪。
美国祭出一记“损招”,意图颠覆沿用数十年的选举规则,不仅精准“狙击”了本应接棒的拉丁美洲候选人,更赤裸裸地表露出要“硬抢”这一全球最重要国际组织关键职位的野心。
面对这一公然的挑战,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毅然表态,俄罗斯也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一场捍卫多边主义与国际秩序的交锋已然上演。
图穷匕见
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七十多年来一直遵循着两条不成文的核心惯例,它们是维护该职位中立性与全球代表性的基石。
其一是“地区轮换”原则,即秘书长人选在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各大洲之间轮流产生,确保世界各地的声音都能在联合国最高层得到体现。
其二是“五常回避”原则,即秘书长通常来自中小国家,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公民不参与竞选,以避免大国将自身意志强加于整个组织。
按照这一序列,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来自欧洲,其前任潘基文来自亚洲,再之前的安南来自非洲,下一任的接力棒理应交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手中。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对于该地区而言,是自1991年秘鲁人德奎利亚尔卸任后,苦等了整整35年的“轮值权”。
为此,拉美各国早已积极筹备,智利已明确表示将提名前总统、联合国前人权高专米歇尔·巴切莱特,哥斯达黎加也计划推举前副总统蕾韦卡·格林斯潘,整个地区对诞生一位代表其利益的秘书长充满了期待。
然而,在10月24日的安理会会议上,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多萝西·谢伊的一番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彻底打破了所有既定预期。
她声称,传统的地区轮换制已无法适应复杂的国际局势,秘书长这一关键职位应在全球范围内“择优录取”,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在一段冠冕堂皇的陈词后,美国终于图穷匕见,明确表示“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地区和国家都能派人参选”。
这番话的潜台词再清晰不过:美国要亲手撕毁长久以来的君子协定。
所谓的“择优”,其标准无疑将由美国来定义;所谓的“全球选拔”,不过是为美国及其盟友安插亲信,甚至让自己人直接上位铺平道路。
![]()
那么,向来对联合国颐指气使,甚至长期拖欠高达30亿美元会费的美国,为何突然对秘书长这个职位如此“上心”?
答案藏在其全球战略的深刻转变之中。
过去,美国凭借其超强的国力,足以在国际上呼风唤雨,联合国秘书长在它眼中不过是个“办事员”。
但随着自身相对实力的衰退和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速,美国发现单凭一己之力已难以摆平所有国际事务。
此时,掌控联合国这一现成的多边平台,利用其合法性来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就成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更深层次的动机,则直指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
美国认为,必须全方位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而控制联合国秘书处,便能更方便地在全球议程中设置障碍、搬弄是非,胁迫他国孤立中国。
事实上,近年来联合国在许多地区冲突中(如加沙问题)的“失能”,背后时常闪现着美国从中作梗的影子。
![]()
一个尚未完全掌控的联合国尚且如此,若秘书长成为美国的“自己人”,联合国恐将彻底沦为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政策的工具。
而此次直接将矛头对准拉丁美洲,更是美国的精准打击。
近二三十年来,拉美地区“向左转”的趋势明显,许多国家涌现出具有强烈独立自主意识和反美倾向的左翼政府。
对于美国而言,一位来自该地区的秘书长,极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给美国“添堵”,成为其推行霸权政策的又一个障碍。
因此,美国宁可冒着得罪整个拉美世界的风险,也要废除轮换制,从根源上阻止任何不符合其利益的候选人当选。
这记“损招”,既是为自己“硬抢”职位清障,也是对整个发展中世界的公然挑衅。
中俄的坚定立场
面对美国试图将联合国“私有化”的企图,中国和俄罗斯相继发声,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多边主义屏障。
中方的回应,体现了原则性与大局观。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在会上明确指出,联合国必须坚守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和践行多边主义这三大原则。
他强调,“全球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办,治理体系要由大家共同建设,治理成果要由大家共同分享”,并呼吁“以大团结破除小圈子”。
这番话没有直接点名美国,却字字句句都针对着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
它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的立场:联合国是全世界193个会员国的共同财产,绝不能沦为某个大国推行自身议程的工具,其治理结构必须反映世界力量格局的现实,体现公平与正义。
俄罗斯的表态则更为尖锐。
![]()
俄代表涅边贾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欧美国家为了维持其日渐衰弱的影响力,正在强行将世界划分为“民主”与“专制”两大阵营,这种人为制造对抗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联合国的多边合作平台功能,令人深感担忧。
俄罗斯的发言,直接揭露了美国“择优录取”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操弄,点明其本质是在联合国内部搞阵营对抗,排除异己。
中俄的反对,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声明。其背后,是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强大权力——“一票否决权”。
根据规则,秘书长人选必须首先得到安理会的推荐,且必须获得全部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
这意味着,无论美国如何包装其候选人,只要中俄两国中任何一国投下反对票,其图谋便无法得逞。
![]()
更重要的是,中俄的坚定立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回响作为支撑。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198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秘书长选举。
当时,美国支持已经连任两届的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打破惯例,寻求第三个任期。
为了捍卫联合国规则的严肃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国顶住巨大压力,连续16次动用了否决权,最终成功阻止了瓦尔德海姆的连任,并由此将“秘书长任期不超过两届”从惯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铁律。
时隔四十余年,历史仿佛在重演。
美国再次试图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规则,而中国也再次站在了捍卫国际公理和秩序的一边。
当年的历史先例,无疑是对当下美国最响亮的一次警告:任何企图操纵联合国、偏离多边主义轨道的行为,都将面临坚决的抵制。
今天,中俄联手表态,背后还站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他们都深知,地区轮换制是中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保障。
因此,这场围绕秘书长职位的博弈,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场人事选举。
历史已经证明,规则与公理,终将战胜霸道与私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