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话题,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但是,这次所谓规模空前的大移民,十有八九是子虚乌有的事。
如果有的话,也不是因为山西人口过剩,而是源于元代中末期,起因是发生于1303年的洪洞大地震。
![]()
地裂沟
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1303年9月17日晚上8点左右),在山西洪洞县爆发了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洪洞县和相邻的赵城县,烈度高达11度。
地震波及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重灾区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土地肥沃,是山西人口最密集区域,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区。
地震造成死亡人数约47.58万,伤残、失踪无数。
其中太原、平阳(临汾)两路损失人口超过50%,洪洞、赵城两县损失人口更是超过70%!
史载太原、平阳两路八十余州县“官民房舍均荡然无存,地裂城陷到处可见”。
元代整个山西,除了太原和平阳路外,还设大同路,下属八个州县。
其影响力,除了军事以外,根本没有资格与太原路和平阳路相提并论。
而这次规模空前的大地震,也成为元朝覆灭的导火索。
根据《元代户口问题刍议》记载,1290年(元至元27年),全国人口5883万,统计范围,只包括以前的金和南宋的全部地区。这也是整个元代的人口最高峰。
![]()
“洪洞大地震”,朝廷突然损失了近百分之一的人口,尤其山西临近大都,所以元成宗铁穆耳不得不下令赈灾,并以此为由发钞九万六千五百锭。
元代纸币一锭钞面值五十两(银),相当于一百贯铜钱。这点儿赈灾款对于偌大的灾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再加上地震后50年间,余震不断,另外还有连续数年亢旱,粮食颗粒无收。昔日繁华富裕的之地,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年冬季奇冷,江浙等地粮食欠收,通过海运运往大都的粮食减少了40万石。
元代一石粮食146斤,这就意味着超过14万无粮可吃。
无粮赈灾的元成宗,不得不再次下旨,允许免除灾区百姓的差税,开放山场、河泊,任民采捕。
就是变相的允许灾民离开本土,自谋生路。
当然这个命令仅限于灾区,灾区以外的老百姓要是这么干,就被归类于流民。
而历代朝廷对流民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苛的。
1307年,元成宗死后,手握重兵的元武宗通过宫廷政变登上皇位。
为了掩人耳目,元成宗发布的命令,都被元武宗继承下来。
1308年,新位初定的元武宗,打算恢复旧制,但是甘肃乌撒乌蒙地区(今云南曲靖市宣威市)发生强烈地震。
元武宗认为这次天灾是上天对他的警示,所以恢复旧制的行动被暂时搁置。
1309年黄河在河南归德(商丘)、封丘决堤。
元武宗做了四年皇帝就领了盒饭,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元仁宗。
他登基之初,就赶上黄河在陈州、亳州、睢州以及开封至陈留县等地多处决堤。
在元武宗执政的11年时间里,黄河共决堤九次。还发生大型地震6次。
![]()
元仁宗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修改元成宗下发布的指令。
“洪洞大地震”发生20年后,元成宗那道“奉旨逃荒”的命令的后遗症,已经显现出来。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在镇压起义的同时,控制流民才是釜底抽薪的最佳策略。
于是元成宗那道“奉旨逃荒”的旨意,就成了流民最好的护身符。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真理,就连开创明朝的朱元璋,对这种说法都深信不疑。
有人将明朝建立之前50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推断出山西拥有丰富的人口。
可实际真相是,“洪洞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使其失去了战略价值。毕竟古代战争目的,就是掠夺人口和财富。
同时期华北大平原,也因为连年战火,以及频发的水旱灾害,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相比起山西,状况并好不到哪里去,但还达不到依靠移民来补充人口的困境。
1370年,朱元璋登基三年后,天下初定。于正月二十六他发布了一道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俚。
叫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薄,户帖,户部官出榜,去叫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叫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
我这里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叫去各州县里,下着这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
比到期间。有司官吏隐藏了的,将那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一律要了罪,通孥来做军。钦此。
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会付本户收执者。
这份半文半白的圣旨,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命令他手下的大军,深入到乡下去查户口。
符合条件的就给户口本,算是民户。不符合条件的,就没收财产后充军,算是兵户。
另外对那些从事手工业生产的黎民百姓,都归类于匠户。
民户属于户部管理,兵户属于兵部,匠户属于工部。相比起民户,兵户和匠户的社会地位要低很多。
明代户籍军户与贱民(如奴婢、倡优)同被列入“丐籍”。
军户是世袭的,不允许与民户通婚,不允许分家,不但要出壮丁参加战争,还要负责供应兵部的钱粮赋税。
兵户要想脱籍,需要得到皇帝的允许。
![]()
而朱元璋圣旨中的勘合,就是想把那些不属于居住地户籍的流民,仔细甄别出来。
那些不想沦为兵户的流民,至少要说出令人信服的,为什么会成为流民理由。
而60多年前。元成宗的那道“奉旨逃荒”的旨意,无疑就是最好,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这样的“聪明人”到底有多少呢?
举个例子,洪武四年(1371年),侍御史商景,奉旨到山东、北平收编元朝的八翼汉军,共勘合流民140110户,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称自己是洪洞移民,成功上岸成为民户。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因为不知变通,则成了低人一等的兵户。
何炳棣先生在《1368~1953年人口研究》一书中记录,明朝人口达到6054万人,耕地面积850万顷。在当时明朝实控的南北十三省,以及南北两直隶中,山西的人口数量,还排不到前5位。
南直隶10755938人、浙江10487567人、江西8982481人,这几个省的人口数量,超过山西一倍有余。
即便是山东,人口也达到5255876人,远比山西的4072127人多得多。
还有湖广省人口4702660人,根本不需要从人口更少的山西移民。
北直隶人口1926595人,虽然在数量上少于山西,但是在北直隶拥有大量的兵户和匠户。
明代名将徐达,率领10万大军常年戍守北平。并修建了东起老龙头,西至雁门关的长城防御工事。而守卫长城,常备兵力不低于20万。
修造长城需要多少工匠,看看孟姜女的传说就可见一斑了。
![]()
永乐元年(1403年),全国人口达到了6659·8万人,这是整个明代人口的最高值。
这个数字一直饱受质疑,因为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损失的人口数以百万计。
但是从洪武26年到永乐元年,短短十年时间,全国人口不降反升,增长了整整600多万。
要给出这个反常现象,一个正常的解释,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朱棣肯定向参加靖难之役的兵户们承诺,只要他们能助他夺取皇位,就允许他们脱籍兵户。
这个承诺的吸引力是难以抗拒的,想想数年前农村对城市的渴望,就能理解兵户们的心情了。
靖难之役是典型的以一隅敌一国的战争,本来朱棣断无获胜的希望,可他在合适的时间使用正确的战略,促使燕军前仆后继,不达目的永不罢休。
靖难之役的主要战役,都都集中在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一带,这些地方的民户,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战争中去。
至于他们选择跟谁一方,就见仁见智了。
永乐二年(1404年):全国人口数量突降至5095万人,一年之就少了1560多万人。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朱棣意识到了兵户制度的好处,重新恢复了兵户制度。只不过这回被划为兵户的,变成了那些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支持者。
洪武年间全国兵户180万户。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数字变成了280万户。
其中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有60多万户,朱棣话复前言,他们正式脱籍军户,变成民户。
同时又有160多万户建文帝的追随者,成为新生代的军户。
而朱棣之所以热衷于此,还源自他老爹定下的一项规矩,成为兵户的,首先要籍没财产。
那些脱籍的兵户,都成为新兴的贵族,他们可以指鹿为马,肆意霸占新兵户们的家产。
这种行为,给受害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才有了燕王扫北,尸横遍野的传说。
而户部要对这些新民户进行勘合时,他们一定会隐瞒自己曾经是兵户的历史。“昨日龌龊不足夸”的道理大家都懂。
而一百年前,元成宗那道“奉旨逃荒”的圣旨,无疑又成为这些人的救命稻草。
嘉靖21年(1542年),南北13省加两直隶总人口62531295人,比150年前洪武26年增加人口1985483人,增长率3.3%。
其中山西人口5069515人,增长率24.5%。如同150年前一样,人口数量还是排名在第6位。
只不过排在他前面的5位,已经变成了南直隶,1040万人,增长率负3.3%。山东771.8万人,增长率46.8%。江西609.8万人,增长率负32.1%。河南527.8万人,增长率176%。浙江511万人,增长率负51.3%。
排名第七的北直隶,人口456.8万人,增长率137.1%。
北直隶的人口之所以比山西要少一些,主要原因还是京畿重地,京城周围兵户和匠户众多。
另外京城属于朝廷直辖,城内以及宛平、大兴两县的人口共84万人,是不在户部统计范围之内的。
如果加上这些,北直隶的人口也已经超过了山西。
由此可见,凡是当年支持靖难之役的北方省份,人口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支持建文帝的南方各省,由于大量百姓被入籍兵户,户部统计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截止到嘉靖21年,全国兵户已经达到了400余万户,毕竟在那个年代,被发配充军的几率实在是太高了。
而且兵户有连坐制度,本着是一人入籍兵户,全家都跑不了。
据缪振鹏先生估计,明嘉靖年间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两千多万,那些没有被户部登记在册的6,000万人口,要么是兵户、匠户,要么就是王公贵胄家里养的奴仆。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只不过是个没落的官宦人家,养的奴仆还有三四百人。
而在明朝世袭的郡王就有494个,还有数不清的王公贵胄,他们蓄养的奴仆,累加起来也是个天文数字。
![]()
另外还有一个角度能够证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子虚乌有的传说。
那些笃信这种传说的人,信誓旦旦地说从洪武到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走了近百万人口,那么留在山西的还有300多万人。
经过120年的发展,山西的人口也刚达到507万。
而同时期的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四省,人口增长总量已经超过千万。
就算这百万移民都给了这四个省,按照历史上人口增长率最高,40年翻一番的超高效率,移民的后代也只能增加到800万人。
更何况他们说山西移民的足迹,遍及汉地18省500多个县。
移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籍贯,但是他的生活习惯,口音能改吗?
例如永乐年间移民到天津的安徽宿州人,在宿州你可以听到地道的天津口音。
另外,河北东南部的一些县,那里的大量居民,都是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迁移过来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冀鲁官话。
![]()
可是除了山西,你又听到哪里能听到用山西方言交流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