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主史先生盯着屏幕,指尖还停留在确认键上——尾号6646的车牌赫然在列。他刚松了口气,系统却突然跳转:号码作废,选号失败。他没动,工作人员也没动。那一秒,像被抽走了什么。
 ![]()
这不是抽不中,是选中了被拿走。
杭州车管所回应,事发时系统正在升级,6646可能“被卡掉”了。技术故障,非人为操作。可史先生第二次、第三次再选,再也没碰上这个号码。公众的疑问也随之浮出:如果系统能“卡掉”一个已选中的号,那它还能“放行”谁的号?
 ![]()
全国统一的机动车选号系统,标榜随机、公平、透明。可当一个人亲眼看见自己选中的号码在下一秒被宣告无效,而解释只是一句“系统升级”,公平感便开始崩塌。这不是对一个号码的执念,而是对程序正义的本能捍卫。心理学中的“程序公平感”指出:人们是否接受结果,往往取决于过程是否可感知、可验证。现在,过程黑箱了。
 ![]()
车管所有补救机制。选号失败可申诉,可重来,甚至能去窗口现场办。这些规则确实存在。但问题在于,当技术故障成为唯一解释时,制度的补救只是“事后安抚”,而非“事中透明”。车主看不见日志,查不到时间戳,拿不到截图。他只能听,不能看。这种单向告知,把技术理性变成了权力叙事。
更深层的焦虑是:我们越来越依赖系统,却越来越难理解系统。选个车牌,像在参与一场无法复盘的抽奖。系统说你没中,你就没中。它说号码作废,号码就作废。个体在庞大架构前,连质疑的支点都没有。这不是杭州一地的问题,而是数字治理时代的通病——技术本为提效,却在无形中稀释了人的主体性。
有人会说,一个车牌而已。可当每一次“我以为成功了”的瞬间都可能被系统悄然抹去,我们对规则的信任,也就一点一点被“卡掉”了。
技术可以出错,但制度必须留痕。下次系统升级,请提前公告;每次选号失败,请提供凭证。别让“技术原因”成为唯一答案,因为人心,不接受黑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