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经建原是西安的一个手表厂工人,这份稳定的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是很令人羡慕的。但后来厂里遭遇经营困难,他便想着做生意补贴家用。
但他和同时期其他“下海”正经经商的人不一样,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早在1981年的时候,就有一些广东商人跑到西安收铜钱,他在民间找到一些,因此尝到了一些甜头。
![]()
孟经建被抓的采访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
1989年他决定搏一搏!在老家花大力气,弄到一袋子古代麻钱(古铜钱的一种称呼),买了一张去广东的火车票。
没想到很受欢迎,在古玩市场一下子就卖光,瞬间成了“万元户”。虽然媒体没有介绍到底是哪些钱币,但当年那个物价,一袋子就能卖1万多元?
大概率是他在民间找到的各种精品大钱、母钱、稀有花钱之类的。
这笔钱够他在老家盖个不错的房子了。但孟经建的心很大,他当作启动资金,开始到处收瓷器、铜器、石雕等。
![]()
《护宝寻踪》剧照 穆见晖的原型就是孟经建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现在修个地铁都能挖出上千座古墓,可见地下埋着多少王侯将相。
恰好80~90年代文物保护还不完善,盗墓大潮由此开启,也导致了如今“十墓九空”的悲剧。
孟经建靠着第一桶金收购大量被盗文物,赚得越来越多。但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他觉得这些还是“小打小闹”,不如自己直接掌控“货源”!
他买了很多书籍、考古资料,开始系统性学习文物鉴定、风水堪舆和盗墓技术,从古玩商转变为“摸金校尉”。
![]()
剧照
但孟经建扮演的是“掌眼”与“支锅”的角色,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盗墓现场,而是出谋划策、收购赃物再寻找买家。
干脏活的是“腿子”和“下苦”,就是处于收钱打工的那类角色。
因他们用“现代理念”来组织盗墓,所以分工协作看起来还挺有效率。警方后来甚至说看着像“赶集”。
在长安区,一晚上能有百十人参与倒卖,七八个人一伙“两班倒”。下面刚挖出来,上面就有商人马上掏钱买!
孟经建说过:“如果挖出来的东西不好,那就每个人分几千块钱。如果是大货,则能分到上万块钱。”可见有多暴利。
![]()
追回的部分鎏金编钟、玉器、陶俑等
随着孟经建在地下文物黑市的“声望”越来越高,他被称为“西北第一盗墓高手”,江湖人称“孟老大”。
由此还产生渠道垄断,出现“强吃货”的现象。比如他看上的文物,如果市场价是50万,那他出价20万,不愿卖那就肯定卖不出去。
而经过他手的文物,常常能价格翻倍!因为圈内都认这个“鉴定专家”。
买家包括私人博物馆的老板、企业家、收藏家甚至远销海外。
其中媒体还曝光了一个我们经常谈到的现象:他们会将盗掘的文物通过拍卖行“洗白”,甚至按订单定制盗墓。
一套从汉墓盗出的鎏金编钟,几天内就能被包装成“海外回流文物”,身价暴涨数十倍!
![]()
剧里发人深省的一段话
孟经建在“成功”之后,性格也变得狂傲,觉得自己是“真专家”了,说如果没有他发现那些古墓,其他人就找不到。
但他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汉杜陵(汉宣帝陵)、汉文帝霸陵(原称江村大墓)、汉云陵(汉昭帝母亲钩弋夫人的陵墓),还有很多墓葬都被大量破坏。
案件特别复杂,甚至还牵扯到“案中案”。比如唐代武惠妃石椁重达27吨,竟被拆解走私出境,卖了100万美元(后来国家追回)。
抓到的盗墓贼叫杨彬,被抓后他说“被一个大事件牵扯到了”,那个大事件可能就是指孟经建团伙。因为这群“摸金校尉”之间会互相合作!
从90年代一直到2016年,孟经建在西北地区,建立起一个30亿的地下文物帝国(按追回的文物保守估值),他的“话语权”甚至能直接影响拍卖价格。
![]()
追回的部分文物
最后孟经建被抓时,光和他有关联的盗墓团伙就打掉了十几个。追回的文物1100余件,其中光一级文物就有26件,二级文物72件。
不仅有鎏金编钟、国宝玉龙,还有从未见过的孤品级西域琉璃发簪!要知道这些仅仅是追回的,他们倒卖出去的文物,恐怕也无法统计了。
他们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文物和历史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电视剧《护宝寻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