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深秋的阳光倾泻在方泽轩屋顶碧绿的琉璃瓦上,时有喜鹊俏立于房脊顶端的螭吻角上,喳喳鸣叫,仿佛在向读者报告一个“消息”。“百草奋兴群生消息”——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地坛公园举办。
![]()
《消息》书封。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2022年至2024年间,贾平凹从故乡商州的6个乡镇出发,足迹遍布陕南、陕北的10个县和30多个村寨,再延伸至黄河渭河沿岸的甘、晋、豫、鲁四省大地,真正做到了“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
聊到采风,贾平凹说:“我确实跑了好多地方,但跑的都不是大城市,也不是旅游景点,是愿意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愿意进哪个村子就进哪个村子,愿意敲开哪个农户家门就到哪个农户家门,没有目的性,反正就是随便跑、随便看,基本上就围绕着秦岭这一座山,也围绕着黄河这一条河。”
![]()
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城市里待的时间长了,对于乡土很多都是过去的认识。当看到更鲜活的东西,就有好多启示、好多启发,所以回来完成了这本书。”贾平凹说。《消息》中的90多个短篇,承续《山海经》《聊斋志异》的古典笔记传统,将历史传说、民俗风物和当代生存状态交织,勾勒出一幅当代“山居图”。
曾有朋友建议书名应为“太息”,因为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但是我想了想,还是叫‘消息’好一点,消息实际上就是大地的气息。气息也就是一股子风,从大地上刮过。”这个选择,也暗合了贾平凹一贯的“以质朴文字写人间百态”的创作风格——拒绝刻意的文学拔高,只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
《消息》内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关于文体,贾平凹直言“大可不必纠结”:“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只要读着好,不一定非得给个名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谈到,贾平凹创作50余载,从商州故土到秦岭深处,始终以大地为根,以人民为镜,用质朴而有韵味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描摹人生百态,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一部又一部精品。
关于如何保持创作力,贾平凹说,自己有三点动力:第一是寂寞,第二是不甘心,第三是有大愿。“第一点是说,你的肠胃还好,还能吃,还想吃,就是还能写,还想写;第二点是说,对自己以前的作品老不满意,总觉得我还能再证明一下;第三点就是,写作或者干一件事情,总想把这个事情弄得更好一点、志气更大一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