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漯河肉联厂在河南漯河正式成立,彼时的厂房简陋、设备陈旧,仅有几十名员工,主要为当地市场供应鲜肉,这是双汇集团的起点。谁也未曾想到,六十余年后,这家地方肉联厂会成长为年营收超280亿元、业务覆盖全球的肉类加工巨头,2016年更是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书写了中国肉类行业的产业升级传奇。
![]()
回溯双汇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关键决策都紧扣行业趋势,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998年10月15日,双汇集团正式成立,这一节点标志着企业从单一的屠宰加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此后,双汇开始在全国布局生产基地,打破地域限制,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网络。截至2025年,双汇已在全国18个省(市)建成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这些基地配备了自动化屠宰线、智能化肉制品生产线和标准化冷链仓储设施,彻底摆脱了早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
2013年,双汇完成了中国肉类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这一举措不仅让双汇获得了优质的生猪资源、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成熟的国际销售渠道,更实现了从“中国本土企业”向“全球化企业”的身份转变。通过整合史密斯菲尔德的产业链资源,双汇将海外优质猪肉原料引入国内,丰富了产品品类,同时也将中国的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品牌理念输出到国际市场,为后续进入世界500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双汇始终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从上游的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到中游的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终端销售,双汇构建了一条“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以上游养殖为例,双汇通过自建养殖基地和“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实现了畜禽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不仅保障了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中游加工环节,双汇引入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实现了屠宰、分割、灌肠、杀菌等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以上;下游销售环节,双汇建立了100多万个销售终端,覆盖全国城乡市场,配合自建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品“朝发夕至”,确保消费者能买到新鲜优质的产品。
![]()
技术创新是双汇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早在2000年,双汇就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注于肉类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和产品研发。截至2025年,双汇研发团队已达300多人,其中8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00多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多项。例如,双汇研发的低温慢煮工艺,能在保留肉类营养成分的同时提升口感;气调包装技术的应用,使肉制品保质期延长50%以上,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肉类行业的技术进步。
![]()
品牌建设是双汇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经过六十余年的深耕,双汇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25年品牌价值达到872.33亿元,连续多年领跑中国肉类行业。双汇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品质为本”的品牌理念,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上的追溯码,可查询原料来源、加工时间、检验结果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管理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此外,双汇通过参与公益事业、赞助社会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中国肉制品行业标志性品牌”等多项荣誉。
![]()
如今的双汇,已不再是单一的肉制品生产企业,而是集养殖、饲料、屠宰、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肉类产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双汇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肉类外销量近160万吨,在消费需求分化的市场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从地方肉联厂到世界500强,双汇的发展之路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史,更是中国肉类行业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的产业升级缩影。未来,双汇将继续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投入,推动肉类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