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德拉吉报告问世,号称要给欧洲竞争力来个“大翻身”,如今整整一年过去,结果却有点让人一言难尽。
作为天天关注国际动态的码字人,这一年里欧盟的操作,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由前意大利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领衔的这份报告,曾备受欧洲舆论赞誉。彼时,舆论将其捧至极高位置,纷纷称其为欧洲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
![]()
核心想法很简单,欧洲日子不好过了,传统产业没了往日优势,新兴领域又跟不上趟,不搞点“关乎生存的改革”,迟早被甩在后面。
报告中明确指出,每年将额外投入8000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绿色科技与国防领域。同时,对外经贸需秉持务实理念,稳步推进各项合作与发展。本来想,有这样的蓝图,欧洲怎么也得撸起袖子干一场,可现实偏偏打了脸。
![]()
改革落地“慢半拍”:欧洲竞争力的尴尬现状
一年时间过去,欧盟不仅没迎来预期中的好转,反而不少人觉得处境更难了。据布鲁塞尔某智库统计,报告中所提及的三百多项建议,真正得以切实落实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仍停留在纸面之上,未能转化为实际成效。
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这些关键领域,更是直接陷入停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自己都承认,提升竞争力的目标还差得远,大家根本没拿出该有的紧迫感。
![]()
德拉吉本人更是急得不行,警告说要是欧盟不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推进改革,以后在全球经济里可能就成“边缘角色”了。
在我看来,欧盟这波改革滞后,根本问题还是内部没理顺。市场本身就碎片化,各国想法不一样,政策协调起来难如登天。再加上投资机制跟不上,就算有8000亿欧元的计划,也只是纸上画饼,没法真正落地。
企业高管们盼着改革带来新机遇,普通民众盼着日子能变好,结果等来的是拖延和内耗,失望情绪自然越来越浓。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
![]()
本来德拉吉在报告里说得很明白,对华贸易得务实,不能非黑即白。他特别提及,中国可为欧盟达成气候目标提供成本最优路径。中国于产业政策协调、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显著,其经验颇值欧洲深入探究。这话说得挺实在,中欧之间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很多领域都能互相搭把手。
务实合作是正解:欧洲国家的先行选择
可现实是,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吵得不可开交。一边是德拉吉这样的务实派,主张多合作、少对抗,另一边,欧委会和部分成员国却在搞政策收紧,一会儿干预中资企业投资,一会儿又要搞“关键原材料自主计划”。
![]()
这种操作真的得不偿失。中欧经贸本就互补共赢。当下欧洲正推进绿色与数字转型,而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及产业链整合方面实力卓然,其能力恰好可为欧洲转型之路提供有力支撑。限制合作,不仅破坏了互信,还让欧洲自己的供应链变得不稳定,纯属给自己添堵。好在不是所有欧洲国家都这么糊涂。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两年内三次访华,每次都带着满满的合作诚意。匈牙利、希腊这些国家也一直坚持对华对话,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开展了不少深度协作。这些国家的选择,其实反映了最朴素的道理:合作才能共赢。
![]()
在全球化的今天,把中国当成“转型伙伴”,远比当成“制度性对手”要明智得多。如此看来,欧盟要想真正提升竞争力,光靠“反求诸己”补齐内部短板还不够,更得放下零和思维,拥抱务实的对外合作。
中欧在绿色发展、多边贸易体系维护这些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欧洲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市场,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持续的创新活力,两者结合起来,能产生的能量不可小觑。
欧盟这一年的经历,其实也给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了个醒: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封闭和对抗没有出路,开放和合作才是大势所趋。
![]()
希望欧盟能尽快凝聚内部共识,拿出真正的决心和行动,推进德拉吉报告中的改革蓝图,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对华合作。这样既能破解自身发展困境,也能为全球经济秩序注入更多稳定性和包容性,这才是对欧洲长远利益最负责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