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治理的怪圈,往往从“业委会想改变业主”开始。
有人上任就喊着“重塑小区风气”,有人立志让业主都守规矩,
结果忙活半年,要么被业主骂下台,要么陷入无尽内耗。
业委会的悲剧,从来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选错了战场
试图改变成年人的思维和习惯,本身就是最徒劳的愚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核心是激发善意,而非改造他人。”
业委会的权力来自业主,却总想反过来“教育”业主,注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某小区业委会为了“提升小区档次”,
禁止业主在阳台晾晒衣物,哪怕是高层无遮挡的阳台也不行。
业主反驳“衣服不晒会发霉”,业委会却强调“影响小区美观”,
最后双方闹到街道办,禁令不了了之,业委会公信力大减。
另一小区业委会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
要求业主必须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投放,否则扣积分、停福利。
可老年人记不住时间,上班族赶不上投放点开放,
反对声浪越来越高,最后制度形同虚设,
业委会还落了个“没事找事”的骂名。
业委会总觉得业主“素质不够”“格局太小”,
却忘了一个基本事实:成年人的认知早已定型,价值观很难被改变。
你想让爱占小便宜的业主变得大方,
想让喜欢较真的业主变得宽容,
就像试图让石头开出花,纯粹是自讨苦吃。
人性的本质,是拒绝被改变。
业主买房入住,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处事逻辑:
有人在意性价比,觉得物业费能省则省;
有人看重舒适度,愿意为好服务多花钱;
有人喜欢清静,不想参与任何小区事务;
有人热衷维权,凡事都要争个对错。
这些差异不是“缺点”,而是常态。
业委会试图用一套标准要求所有业主,本质是违背人性的执念。
就像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眼中的“正确”,未必是别人想要的“合适”。
某老小区业委会想引进智慧门禁系统,
觉得“方便管理、提升安全”,却遭到大量老年业主反对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扫码,觉得“原来的门禁卡挺好使”。
业委会坚持“为了小区好”,强行安装系统,
结果老年业主只能让保安开门,抱怨声不断,矛盾越积越深。
业委会最大的误区,是把自己当成“管理者”,而非“服务者”。
他们忘了,业委会是业主选举出来的“代言人”,
核心职责是协调需求、解决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改造”业主。
试图改变业主的业委会,就像拿着锤子的人,
看什么都像钉子,最后只会把小区搅得鸡犬不宁。
作家刘震云说:
“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你就输了。”
业委会非要跟业主的习惯“较劲”,
非要让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输了。
真正聪明的业委会,从不想着改变业主,而是顺着人性做事。
用规则适配人性,而非用道德绑架人性。
杭州某小区业委会处理“楼道堆物”问题,
没有喊“禁止堆物”的口号,而是制定了“楼道公共区域使用公约”:
允许业主临时堆放少量物品,但需贴标签注明日期,超过3天未清理,
物业可协助搬运至指定存放点。
既照顾了业主的临时需求,又避免了长期占用公共空间,
执行起来阻力极小。
人性有弱点,规则的作用不是对抗弱点,而是引导行为。
与其要求业主“自觉”,不如制定让大家“容易遵守”的规则
好的规则能让坏人变好,坏的规则能让好人变坏。
用选择尊重差异,而非用统一抹杀个性。
上海某小区更换物业服务,业委会没有直接拍板,
而是筛选出3家符合资质的物业公司
,把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承诺条款做成对比表,让业主投票选择。
有人选便宜的,有人选服务好的,
虽然最终结果有分歧,但没人质疑过程不公,
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被尊重了。
小区不是“军营”,不需要整齐划一。
业委会要做的,是提供多元选择,而不是强迫所有人走同一条路。
就像商场不会只卖一种衣服,尊重差异才能让更多业主满意。
用共赢化解矛盾,而非用对抗解决问题。
某小区业主和物业因公共收益分配闹矛盾,
业委会没有站队指责,而是牵头核算收益明细,提出“三七分”方案:
七成用于小区设施升级,三成用于降低物业费。
物业有了运营动力,业主得到了实际好处,矛盾自然化解。
矛盾的根源,往往是利益分配不均。
业委会的核心能力,不是“说服业主”,而是“平衡利益”。
找到业主、物业、开发商三方的共赢点,
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业委会的工作,从来不是“改造人”,而是“搭平台”。
搭建一个让业主表达需求的平台,
搭建一个让各方沟通协商的平台,
搭建一个让规则落地执行的平台。
放弃改变业主的执念,转而优化服务的流程,才能真正做好小区治理。
就像管理大师稻盛和夫说的:
“人心是最大的资产,也是最难管理的资产。”
试图改变业主的业委会,是在挑战最难的事;
而顺应人性、服务业主的业委会,才能凝聚人心、做成大事。
很多业委会成员上任时一腔热血,
最后却黯然离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方向错了。
改变业主是“逆水行舟”,服务业主是“顺水推舟”,
前者费力不讨好,后者事半功倍。
小区治理的真谛,从来不是让所有业主变成“理想模样”,
而是让不同需求、不同习惯的业主,都能在小区里舒心生活。
业委会放下“改造者”的执念,扛起“服务者”的责任,
才能走出内耗的怪圈,让小区变成真正的宜居之地。
能改变自己的是神,
想改变别人的是神 经 病!
这句话,值得所有业委会成员记在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