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场由荷兰政府主导的半导体产业干预行动,意外演变为欧美技术封锁体系的“自我反噬”,在短短数月内演变为席卷欧洲的系统性产业危机。
这场始于美国施压、荷兰执行的“安世半导体接管事件”,本意在于配合西方对华技术遏制战略,却未曾料到局势迅速失控,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引发欧洲汽车、医疗与国防工业的连锁震荡。
![]()
前言
2025 年上半年,欧美联合推出的 “产业链安全壁垒” 覆盖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技术、关键矿产三大核心领域,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与市场隔离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美国商务部联合欧盟委员会出台的《芯片出口管制补充清单》,将 14 纳米以下光刻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 23 类产品纳入对华禁运范围,明确要求荷兰 ASML、德国英飞凌等企业停止技术转让。
![]()
欧盟同步落地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目标到 2030 年实现战略原材料开采、加工、回收分别满足自身需求的 10%、40% 和 25%,以此削弱中国在锂、钴、稀土领域的主导权。
政策落地即显露出与市场规律的严重脱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9 月发布的《2025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报告》显示,法案实施前 6 个月,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同比下降 18%,对华出口降幅高达 42%,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泛林半导体营收分别下滑 32% 和 35%。
![]()
欧盟的矿产自主计划同样遇阻,中国稀土集团 10 月公布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稀土精炼产品全球占比仍达 92%,而欧盟从非洲布隆迪、拉美阿根廷采购的稀土矿石,因缺乏核心精炼技术,近 60% 需运回中国加工,每公斤加工成本较直接采购成品高出 120 美元。
这种 “政策目标与产业现实背离” 的状况,让欧美企业陷入合规成本激增与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挤压。
![]()
壁垒引发的技术反噬更超出预期。中国企业加速推进自主化进程,2025 年国产 28 纳米光刻机实现量产,良率提升至 85% 以上,虽与 ASML 的 14 纳米设备存在代差,但已能覆盖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中低端市场,直接分流其 15% 的中端订单。
欧盟新能源产业面临相似压力,中国光伏企业通过钙钛矿技术突破,将组件转换效率提升至 31%,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 2024 年的 65% 增至 2025 年的 78%,使得欧盟《反倾销税条例》中的贸易限制形同虚设。这种 “封锁倒逼突破” 的态势,彻底偏离了欧美通过壁垒遏制中国产业的初衷。
![]()
荷兰产业的失控链条
作为壁垒核心参与方,荷兰 ASML 的经营波动成为产业失控的显性信号。尽管其 10 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销售额达 75 亿欧元,毛利率 51.6%,新增订单 54 亿欧元(其中 EUV 光刻机订单 36 亿欧元),但业绩增长主要依赖 2024 年积压订单释放。
ASML 首席财务官戴厚杰在财报会议上坦言,2024 年和 2025 年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难以持续,预计 2026 年中国市场净销售额将从高基数回落。
![]()
更严峻的是技术研发受阻,原计划 2025 年推出的新一代 High-NA EUV 光刻机,因中国市场贡献的 25% 研发资金中断,研发周期被迫延长 18 个月,而中国上海微电子已宣布启动同类型设备预研,双方技术差距正从 3 代缩窄至 2 代。
政府的政策摇摆进一步加剧混乱。年初为争取美国在北约框架下的安全支持,荷兰承诺限制 ASML 对华出口,但随着产业承压加剧,局面逐渐失控。
ASML 上下游企业已出现明显分化,半导体材料供应商 ASM International 此前 80% 光刻胶供应中国市场,法案实施后订单骤降 60%,不得不关闭鹿特丹两家工厂,裁员 1200 人。
![]()
物流巨头 DSV 负责 ASML 设备运输的业务线,上半年营收下降 35%,500 名员工面临失业。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半导体产业对 GDP 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 4.2% 降至 2.8%,失业率因该产业下滑上升 0.7 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荷兰经济大臣 9 月访华寻求 “合规框架下恢复部分出口”,却遭到美国明确反对,这种 “夹缝博弈” 让荷兰半导体产业话语权持续弱化。
![]()
产业链重构的连锁反应已不可逆。ASML 供应商荷兰 ASML Holding NV 的首席财务官公开表示,公司已将 30% 产能转向为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提供零部件,通过多元化客户结构降低对 ASML 的依赖。
这种 “技术供应链分流” 直接削弱了荷兰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核心地位,而 ASML 首席执行官傅恪礼虽强调 “AI 将推动先进芯片需求增长”,但也不得不承认,2026 年净销售额仅能维持不低于 2025 年的水平,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
全球产业链的反噬效应
欧美壁垒不仅未能 “框住” 中国,反而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形成反噬自身的格局。半导体领域,全球产业模式正从 “欧美技术主导、中国市场承接” 转向 “多区域协同”,中国台湾台积电南京工厂第三季度产能利用率达 98%,韩国三星西安工厂新增投资超 200 亿美元,均聚焦 28 纳米以下成熟制程,直接绕过欧美限制。
ASML 财报中虽未明说,但行业分析指出,其 EUV 光刻机订单增长主要来自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而这些客户的产能最终仍将服务中国市场需求。
![]()
欧盟新能源产业链的重构更为彻底。德国大众汽车集团 2025 年宣布在安徽合肥建设新能源研发中心,同步引入宁德时代 4680 电池生产线,放弃欧盟 “本土供应链” 计划。
大众 CEO 在声明中直言,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成本比欧洲建厂低 30%,技术迭代速度快 12-18 个月。
![]()
法国道达尔能源则与中国光伏企业合作在中东建设电站,利用中国技术与产能生产的组件,通过 “第三方转口” 进入欧洲,规避内部贸易壁垒,2025 年相关业务营收增长 40%。
关键矿产领域的全球分工更难撼动。中国稀土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在巴西北部建设精炼厂,将中国技术与当地矿石资源结合,既绕开欧盟限制,又降低国内资源依赖。
![]()
美国特斯拉也调整策略,2025 年与中国锂企合作在墨西哥建设精炼厂,因 “从中国进口精炼锂的成本比美国本土低 45%”。
![]()
这种 “全球资源 + 中国技术 + 区域市场” 的新模式,彻底打破了欧美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的企图,反而使其陷入资源获取成本高、技术迭代慢的被动。
结语
长期来看,壁垒已成为束缚欧美产业的 “牢笼”。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若壁垒持续,到 2027 年美国半导体产业将损失 800 亿美元市场份额,欧盟新能源产业损失 35% 全球份额。
![]()
而 ASML 在财报中虽维持 2030 年营收 440-600 亿欧元的预测,但也坦言 “中国市场回落将影响长期增长潜力”。
这种政策与市场背道而驰的结果,印证了经济全球化时代 “封锁必遭反噬” 的规律,也为产业链合作敲响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